1976年,25岁女知青抱着4岁儿子回京,母亲气得半死,怒骂她未婚先孕,不知羞耻

混沌于浮云 2025-10-23 18:54:30

1976年,25岁女知青抱着4岁儿子回京,母亲气得半死,怒骂她未婚先孕,不知羞耻。谁料,当她得知孩子的身世后,却立马变脸,抱起孩子打算自己来养。 邵红梅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1969年她刚满18岁,就响应号召成为知青,前往陕北延安地区插队落户。那时候知青下乡是国家政策,她们这些城里孩子扛着行李坐上火车,颠簸几天到达黄土高原。陕北的穷山沟让她们措手不及,窑洞里黑乎乎的,炕上只有草席,风沙一吹满嘴土。邵红梅分到赵家沟村,村里人淳朴但日子苦,生产队分配劳动从不手软,天没亮就得起床下地,扛锄头挖土,收工回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刚开始她不适应,手上磨起水泡,脚上长冻疮,但慢慢学会了当地农活。 村里生产队会计赵砚田夫妇看到邵红梅辛苦,就把她接到自家窑洞住。这对夫妻三十出头,结婚八年没孩子,把这个北京姑娘当自家闺女看待。赵砚田为人老实,干活勤快,还会点木匠活,闫玉兰手艺好,总是变着法给饭菜加点营养,比如榆钱饭里卧个鸡蛋,或者熬碗热汤。邵红梅在赵家住了两年,日子过得踏实多了,她帮着干家务,下地时也互相照应。陕北冬天冷得刺骨,窑洞里生火取暖,她们挤在一起聊天,邵红梅学了不少当地习俗。 闫玉兰后来怀了孕,那年腊月天气特别冷,她早产下男婴后就难产走了。赵砚田抱着孩子难过得说不出话,邵红梅用家里剩的小米熬汤,蘸棉絮一点点喂婴儿。村里老人摇头,说这娃活不过满月,邵红梅不信邪,守在炕边四十天,细心照料,把孩子养到能笑出声。她给孩子取名赵玉刚,这事在村里传开,大家佩服她的韧劲。赵砚田一个人拉扯孩子不容易,邵红梅帮着带娃,白天干活晚上哄睡,渐渐地孩子跟她亲近起来。 1974年秋收前,陕北大雨连绵,生产队仓库塌了半边。赵砚田带着邵红梅去抢运种子,房梁突然砸下来,他一把推开邵红梅,自己被埋在下面。乡亲们挖开土坯时,他已经没了气,身下还护着半袋玉米种。这下赵玉刚彻底成了孤儿,村里商量送他去县福利院,邵红梅不同意,她收拾东西住进赵家旧窑,坚持收养孩子。知青点的伙伴劝她别管闲事,城里父母等着她回家,她没听,白天下地还得背着孩子,夜里点煤油灯缝衣服。 1976年知青返城政策下来,邵红梅收拾行李时,多了个四岁的小尾巴。孩子一路上叫她娘,她摸着孩子头安慰。回到北京胡同自家门前,她推开门,母亲看到怀里男孩,先是愣住,然后气得发抖。母亲以为她未婚先孕,抄起东西赶人,街坊邻居围观议论,说邵家闺女在乡下不检点。邵红梅跪在地上不吭声,等母亲骂累了,她拿出张发黄照片和一封信。照片上是赵砚田夫妇和她,三人穿着补丁衣笑得开心。信是赵砚田生前写的,求她看在两年照顾的情分上,给孩子条活路。 母亲捏着信纸看了半天,从柜子里拿出铁盒,里面是邵红梅这些年寄的家书,每封都提到赵家夫妇的恩情。她抖着手抱起孩子,孩子棉裤上还打着陕北补丁。从那天起,母亲的态度变了,她抱孩子打算自己养,胡同里常见她牵着男孩买东西。有人说闲话,她直接回击,说这是亲外孙,他爹娘救过闺女命。邵红梅在家安顿下来,继续照顾孩子和母亲,赵玉刚适应了城里生活,三人一起过日子。

0 阅读:0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