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雅安,一位金店老板,以10元每克的价格,回收了一个孩子72克黄金。 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戏剧性。那天,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带着一堆金饰走进金店,张口就要卖掉。老板张明接过手一掂量,好家伙,足足72克,按市价算差不多值七万多块钱呢。可再仔细一看,一条项链上打着“2008年”的钢印,这生产年份比孩子的年龄都大,明显不是他自己的东西。张老板心里立刻明白了八九分,这娃多半是偷偷从家里拿的。要是直接拒绝,孩子扭头去找那些不正规的小作坊,这黄金很可能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就像河南郑州发生过的那样,一个孩子卖掉13克黄金,回收的人直接失联,家长哭都没地方哭。张老板灵机一动,来了个“将计就计”,他开出每克10块钱的“白菜价”,总共720块,把黄金留了下来。他盘算着,这么低的价格,孩子会觉得卖黄金根本不划算,同时他赶紧拍下视频发到社区群,又联系了派出所帮忙找家长。这招果然管用,不到两小时,焦急的家长就赶了过来,拿着失而复得的金饰,对张老板是千恩万谢。 张老板这个看似“黑心”的操作,背后藏着的是实打实的善意和智慧。他这么做,可不是为了占便宜,而是用一种特别巧妙的方式,既保住了人家的家庭财产,又悄悄给那个孩子上了一课。你想啊,要是按市场价九百多一克收下,孩子一下子拿到六七万块钱,这么大一笔钱在他手里,说不定会惹出别的麻烦,家长事后也可能来扯皮。用这种“亏本价”收购,让孩子觉得“这条路走不通”,反而保护了他。这事儿在网上传开之后,网友们纷纷给张老板点赞,夸他这事办得既有良心又有头脑。 不过,咱们在夸赞张老板个人的善良和机智时,也得往深处想想,不能总指望社会上每个商家都这么有觉悟。换个场景,要是个别老板利欲熏心,欺负孩子不懂行,用远低于市场价的钱把黄金收走然后玩消失,就像郑州那个案例里的回收商那样,孩子和家长的利益谁来保障?从法律上看,十来岁的孩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独自处理像几万块黄金这样的大额财物,这个买卖行为本身是无效的,或者需要家长追认才行。贵州黔西南就有过另一个例子,一位女老板选择直接扣下孩子拿来卖的金饰,坚决要求“叫家长或报警”,这也是在严守法律红线。所以,比起赞扬某个人的善举,我们更需要思考怎么让这种保护成为一种可靠的常态。是不是应该推动行业立下更严格的规矩,让所有金银回收点遇到未成年人来卖贵重物品时,都必须要联系家长或者报警备案?同时,家长们也得留个神,家里的金银首饰、贵重物品最好妥善保管,别放在孩子轻易能拿到的地方,平时也要找机会多和孩子聊聊什么东西有价值,该怎么正确获取。毕竟,黄金有价,而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无价的未来,更需要我们用心去守护。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