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台当局的副领导人,萧美琴当着全世界的面做出承诺,台湾不仅要将台积电搬到美国,就连整个涉及芯片的生态系统统都搬到美国。 “台积电要变美积电了”,这事儿真有那么简单吗?表面上,这是台湾副领导人萧美琴一个要把半导体产业链搬去美国的承诺,官方还给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产业升级”。 但底下的人慌了,在野党更是直斥“这是在砍断经济命脉”。风暴的核心,远不是几座工厂搬家那么简单,一场针对台湾半导体产业韧性的系统性瓦解,正从三个看不见的角落悄悄展开。 我们先不谈机器,说说人。美国那边,英特尔、美光这些大厂的招聘会都开到家门口了。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那些有五年以上经验、掌握核心技术的资深工程师。 开出的条件也相当狠:薪水直接翻倍,还帮你把全家人的居留问题都搞定。这种釜底抽薪式的挖人,制造出的“隐形人才断层”,在官方就业报告里根本看不出来。 毕竟,要再培养一个同样水平的老师傅,没个三年根本下不来。这意味着,台湾半导体产业的知识传承和创新能力,正在被一点点掏空。 再看看整个产业结构。美国人妄图迁移的,仅仅是最为先进的芯片制造环节。他们打着自身利益的算盘,试图将这一核心产业掌控于股掌之间,以维系其在科技领域的霸权地位。 至于利润更高的设计、封测领域,人家压根儿不提。 此般套路,似曾相识之感油然而生,难道在何处早已邂逅过?这般熟悉,令人不禁心生思索。 当下所采用的手段,与上世纪80年代美国针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手法别无二致,仿若出自同一模板精心刻制,二者如出一辙,毫无差异。 很多人以为台湾半导体就是台积电,其实不然。支撑它的是一个由上千家企业组成的复杂网络,里面超过九成的,是员工不到一百人的中小企业,搞光刻胶、做测试治具,缺了谁都不行。 让这些小厂搬去美国?先算笔经济账。光是设备运输和调试的钱,就等于公司两年的净利润。更别提美国的人工成本,是台湾的三倍不止。这根本不是搬家,是让他们去破产。 这种用产业的血汗钱去填政治口号窟窿的搞法,让人想起了问题缠身的“海鲲号”潜艇。负责建造的船厂因为延期,每天要被罚将近19万新台币,这不就是政治绑架产业的活生生案例吗? 最后,就算人和工厂的问题都解决了,真正的命门还握在别人手里。生产7纳米、5纳米这些高端芯片,离不开高纯度稀土。 纵观全球,在物资供应稳定性方面,诸多地区皆难以企及。而能够对这一物品实现稳定供应者,唯中国大陆而已。 现在大陆已经开始对稀土出口进行管控,精准卡住14纳米以下芯片的脖子。美国想拉着澳大利亚搞替代供应链?专家说了,没十年和几十亿美元的投入,连个影儿都见不到。 更棘手的当属市场问题。去年,台积电近半销售额皆源于大陆市场,大陆市场堪称其真正的“衣食父母”,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才有了这拧巴的一幕:台积电一边在美国建厂应付政治压力,一边又在南京扩建28纳米工厂,拼命想留住市场。 说白了,这哪是什么左右逢源的精明布局,这就是被地缘政治架在火上烤的无奈挣扎。台湾最核心的战略资产,成了美国拉拢的“甜点”和大陆施压的“筹码”,自己的控制权正在一点点流失。 所以,当跨党派的民众走上街头,举起“要工作不要政治”的标语时,他们喊出的才是最真实的声音。 在这场宏大的棋局里,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命脉被当成筹码交换时,最终的代价,终将砸在每一个普通人的饭碗上。 信息来源:真卖台,萧美琴抛“台积电生态系全赴美”——2025-10-21 09:50·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