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总统和乌克兰人视为耻辱,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泽连斯基作为一国总统,却不得不在白宫对面的马路边搭个桌子召开记者会。这事儿得从泽连斯基那趟华盛顿之行说起,本来是抱着挺大希望去的,揣着两份急事儿:一是要“战斧”巡航导弹,前线打仗缺这硬家伙,想靠它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扭转战局;二是求帮着解决冬天的能源问题。 乌克兰东部战线已陷入胶着状态,俄罗斯军队通过持续的导弹和无人机袭击,逐步蚕食乌克兰的防御阵地。2025年10月,泽连斯基决定亲自出访华盛顿,这趟行程承载着基辅的最后一线期望。他携带的援助清单直指两大痛点:一是获取美国“战斧”巡航导弹,这种射程超过2500公里的武器,能让乌克兰部队直接打击俄罗斯境内补给线和指挥中心,从而打破当前僵局;二是紧急资金和技术支持,用于修复被毁坏的能源基础设施。俄罗斯从夏季起加大了对乌克兰电网的破坏力度,已有超过30%的发电设施瘫痪,冬季即将来临,数百万民众面临取暖断电的双重危机。 泽连斯基的团队提前数周协调行程,预期中将获得类似2022年拜登时期那样的高规格接待,包括高层接机和正式会晤安排。这次访美不仅是军事求援,更是经济重建的救命稻草,因为乌克兰已耗费数百亿美元,却仍需外部注入来维持运转。华盛顿作为北约核心,曾是乌克兰的坚强后盾,但时移势易,新一届美国政府上台后,援助节奏明显放缓,泽连斯基的飞机在杜勒斯机场降落时,迎接他的只有低级别外交人员,这已预示着此次行程的艰难。 特朗普政府上任九个月来,对乌克兰政策的摇摆已成为国际焦点。早在上任初期,特朗普公开表达对俄罗斯的交易意愿,多次暗示通过外交途径结束冲突,而非无限期军援。泽连斯基抵达后,原定会晤时间一再延后,最终定在10月17日中午。这场椭圆形办公室的面对面,焦点迅速锁定在“战斧”导弹上。泽连斯基强调,这些导弹并非进攻工具,而是防御必需,能针对俄罗斯后方发射点进行精准反击,数据表明,类似武器使用可将敌方推进速度降低40%。然而,特朗普直接拒绝,理由是美国库存有限,且需优先本土安全。 更深层原因是,就在会晤前一天,特朗普与普京进行了长达三小时的电话通话,普京明确警告,提供此类导弹将破坏美俄关系。特朗普借此机会重提和平方案,建议乌克兰考虑东部顿巴斯地区的自治安排,以换取停火。这与1994年布达佩斯备忘录中美国对乌克兰领土完整的承诺背道而驰。能源援助同样无果,泽连斯基指出,乌克兰需至少50亿美元来重建电网,但特朗普团队仅泛泛提及未来合作框架,没有具体数字或时间表。会晤结束时,泽连斯基未能获得任何书面承诺,这标志着美国对乌克兰支持的转折点,从主动援助转向被动观望。 白宫的冷遇不止于会谈本身,更体现在后续安排上。泽连斯基团队希望在白宫草坪或室内举行记者会,以正式渠道向全球传递信息,但白宫发言人以日程冲突为由,明确禁止使用任何内部场地。这迫使乌克兰代表团转向街头,在白宫对面的拉斐特公园临时搭建简易讲台。公园作为华盛顿的公共绿地,常用于抗议活动,此次却成了国家元首的发言场所。泽连斯基面对数十名记者,简要概述会谈结果,重申导弹和能源需求的紧迫性,但背景中白宫的铁栅栏和喷泉,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街头布置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即便是小型发展中国家领导人访美,也至少能在酒店或国会侧厅获得正式空间。乌克兰国内舆论迅速发酵,许多民众通过社交媒体表达不满,认为这不仅是个人待遇,更是国家尊严的践踏。前线士兵和后方平民,本已饱受战火煎熬,看到总统在马路边站立发言,士气进一步低落。国际观察家指出,此举暴露了美国外交的实用主义:过去三年,华盛顿投入超过600亿美元援助乌克兰,如今却因国内经济压力和对俄缓和需求,转而将基辅视为谈判筹码。 欧洲盟友的反应进一步加剧了乌克兰的孤立感。泽连斯基当晚连夜致电德国总理朔尔茨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寻求替代支持,但回应多停留在口头关切层面。德国正忙于本国能源转型,天然气价格波动已推高通胀,难以额外拨款;法国则强调欧盟整体框架,避免单边承诺。匈牙利公开维持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拒绝参与任何反俄制裁升级。更令人警醒的是,美俄已敲定在布达佩斯举行的双边会晤,议题直指乌克兰东部边界划分,却未向基辅发出邀请。这违背了多边外交原则,乌克兰作为直接利益方,竟被排除在外。历史经验显示,大国博弈中,小国往往沦为牺牲品,乌克兰的处境正印证这一点。从2022年的赫尔辛基峰会,到如今的街头发布会,泽连斯基的国际形象从英雄跌落谷底,这反映出西方阵营的裂痕:援助疲劳与地缘现实主义交织,让乌克兰的求生之路越发狭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