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先生回忆说,“毛主席和杨振宁的会谈结束了,众人都站了起来,可毛主席却没站起来。 七三年那次,杨振宁第四趟回国,人就进了中南海,毛主席就坐那儿,一身的病,肺心病高血压,觉睡不好路也走不稳,饭都吃不下去几口,会谈完了事儿,大伙都站起来了,就毛主席还坐椅子里,他伸出手,讲了句,博士,过来拉我一把,杨振宁当时就愣了,跟着就冲过去,两只手握住,一点点把人给扶了起来。 你们知道吗?杨振宁这趟回国见毛主席,压根不是早就安排好的。1971年他第一次冲破限制回国,成了中美关系解冻后首批归来的科学家,之后连着几年都回来,1973年7月这次,他顺口跟接待的人提了句想见毛主席,自己都觉得太冒昧,没抱希望。谁能想到,没几天周培源就直接把他领进了中南海游泳池的书房,周恩来总理都在那儿等着呢。 那会儿毛主席的身体是真垮了,后来为他看眼睛的医生回忆过,1973年他不光有肺心病、高血压,白内障已经让视力急降到看不清东西,两年前还因为肺炎休克过,连走路都得人搀着。可会谈一开场,他一点没露怯,抓着杨振宁问基本粒子研究,聊质子能不能分割,还扯出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话,说物质肯定是无限可分的,末了还开玩笑,说要是物质真有不能分的那天,一万年后科学家该干啥活儿。你瞅瞅,都病成这样了,脑子里装的还是这些天大的事儿。 杨振宁后来自己说,当时听完“博士,过来拉我一把”,整个人都懵了。换谁能不懵啊?对面是一国领袖,平时在报纸上看到的都是气宇轩昂的样子,突然这样坦诚地暴露自己的虚弱,那种冲击没法形容。他冲过去扶人的时候,肯定能感觉到毛主席手劲儿不大,身子也沉,得一点点挪才能站起来,这场景跟他小时候在清华园里听说的毛主席形象,完全是两回事。 更让人动容的是后面的话,毛主席被扶起来后,握着他的手说“感谢你这位自然科学家,你对世界是有贡献的”,跟着又叹口气,说自己年轻时也想搞近代科学,可惜没做成。这话里没有一点架子,全是对科学的尊重,对人才的认可。要知道那会儿国内科技界还没完全恢复元气,毛主席这话不光是说给杨振宁听的,更是说给所有搞科研的人听的,潜台词就是“科学太重要了”。 现在好多人只知道这段会面的细节,却没琢磨过背后的分量。1973年中美还没正式建交,外媒盯着中国的一举一动,毛主席会见杨振宁的消息第二天就登了《人民日报》头版,路透社当时就解读,说这跟当年见斯诺释放尼克松访华信号一样,是重要的友好表示。杨振宁后来回美国,逢人就说中国对科学的重视,好多海外科学家都是听了他的话,才开始关注国内的情况。 我特反感那种把这段往事说得轻飘飘的人,觉得就是个普通会面。他们忘了,毛主席那会儿饭都吃不下几口,觉也睡不好,却硬撑着跟杨振宁聊了一个半小时哲学和物理。他不是撑着面子,是真在乎科学,在乎国家的未来。杨振宁后来死心塌地帮着国内搞科研、派留学生,跟这次会面的触动绝对分不开——一个领袖能放下身段求扶,却放不下对科学的执念,谁能不动心? 这段往事最珍贵的地方,从来不是“伟人示弱”的细节,而是那种跨越身份的尊重。毛主席尊重杨振宁的学识,杨振宁敬佩毛主席的胸怀,这种纯粹的交流,在那个年代太难得。后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回清华定居,把寓所叫“归根居”,我总觉得,1973年那双扶着毛主席的手,早就把他的心和祖国绑在一起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往事如歌
军事天才与科学天才,伟人对人才的尊重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之巅[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