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检公信力:别让“提前通知”沦为形式 抽检本是守护民生权益的重要防线,从民用电表到加油站油品,这些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领域,都需要通过规范抽检保障公平公正。但现实中,“提前通知+选择性检查”的乱象却屡见不鲜,让抽检公信力大打折扣,这一问题如今依然十分严重,亟待国家严格整治。 以电表抽检为例,不少用户反映新电表似乎“跑得更快”,有农户用4.5千瓦抽水机定时抽水,电费却莫名超出预期。向供电部门反映后,得到的却是用其自带的“定制新表”对比检测,两块同属供电企业的电表数据一致,自然难以让人信服。而国家抽检虽号称合格率超99%,但抽检多从仓库或生产线取样,而非随机入户拆表,且部分地区存在提前沟通的情况,让“突击抽检”变成“提前准备”,难以反映真实情况。 类似的问题在加油站油品抽检中同样存在。有曾任职加油站站长的人士透露,每次检查前都会收到通知,甚至存在“打点协调”的潜规则。检查人员到来时,加油站早已调整好设备、备好合格样品,这样的抽检流于形式,根本无法发现实际问题。 这些乱象的核心,是抽检流程缺乏透明化和独立性。提前通知让被检查方有充足时间规避问题,指定检测设备、非随机抽样则进一步削弱了结果的公正性。群众对此早已充满疑虑,却往往因缺乏有效监督渠道而无奈。 国家亟需强化抽检管理:推行真正的突击抽检,随机选取用户或经营站点,不提前泄露检查信息;引入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全程公开检测过程,允许群众见证;畅通举报渠道,对“提前通知”“暗箱操作”等行为严肃追责。唯有让抽检回归“随机、透明、公正”的本质,才能重建公信力,真正守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