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前往马来西亚、出席东盟峰会前说,菲律宾“将继续在国际场合倡导开放、包容、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主张依据国际法和平解决争端”。 2023年,马科斯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姿态堪称“强硬”。从允许美军新增4个靠近台海与南海的军事基地,到派船多次硬闯黄岩岛、仁爱礁,菲律宾一度将自己塑造成“对抗中国”的急先锋。 但到了2025年5月,东盟峰会午餐会上的一幕却令人意外:马科斯主动坐在中方高层身边,聊起美国单边加征关税的问题,甚至提及“希望未来能与中方继续深入探讨”。这种180度的态度转变,实则是被国内政治和经济双重压力逼出的结果。 2025年4月的中期选举成了转折点。支持马科斯的党派在参议院丢了关键席位,杜特尔特家族趁势反扑,而更致命的打击来自民间——渔民们抱怨海鲜价格暴跌,直指“中国海警执法太严,连鱼都捕不到了”。 选举失利后,马科斯迅速清洗内阁,52名部长级官员被逼辞职,外交系统更是大换血:原先那个三天两头叫板中国的外长马纳罗被撤职,换上曾主导仁爱礁补给方案谈判的副外长拉扎罗。这一系列操作,暴露出马科斯试图通过调整对华政策来挽回民意的急切。 马科斯政府过去三年将宝全押在美国身上,结果却换来一地鸡毛。美国承诺的“民主价值”套餐,在菲律宾民众眼里早已变质——物价飞涨、民生困难,而美军第七舰队既不能帮渔民打渔,也变不出超市里的打折大米。 更讽刺的是,当菲律宾在仙宾礁非法滞留的海警船因承受不住压力撤离时,美国的中导系统并未如预期般形成战略威慑。 东盟国家的态度更让马科斯尴尬。在2024年10月的东盟峰会上,他呼吁成员国“打破自我克制,采取一致措施缓解南海紧张局势”,结果马来西亚、越南等声索国集体沉默。这些国家心里清楚:跟着菲律宾起哄得罪中国,犯不上。 毕竟,中国连续8年位居菲律宾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上半年菲律宾从中国进口商品总额占其进口总额的25.4%。相比之下,美国承诺的“加大对菲投资”至今未兑现,菲律宾人开始意识到:美国靠山远在太平洋那头,中国邻居可是天天见的。 马科斯政府的困境,还来自家族内部的分裂。前总统杜特尔特的女儿萨拉手握重权,多次在公开场合批评马科斯的“亲美”政策。 就连马科斯的亲姐姐伊梅也警告:“菲律宾需要坐下来与中国对话,否则被美国当棋子,最终只会摔得更惨。”这种内部压力,加上中期选举的失败,迫使马科斯不得不调整策略——从“碰瓷”转向“示好”,试图通过推动《南海行为准则》谈判,将菲律宾从“对抗前沿”拉回“谈判桌”。 但中国的态度始终明确:谈可以谈,但得拿出诚意。菲律宾之前又是给美军开基地,又是派船硬闯黄岩岛,现在突然说要和平解决,换谁都得掂量掂量。 中国自然资源部近日宣布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动作被解读为对菲律宾的明确信号:中国在南海的立场从未动摇,任何挑衅都将付出代价。 马科斯政府的政策转向,本质上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策略调整。过去三年,菲律宾试图通过绑定美国来获取利益,结果却发现“庄家手里根本没牌”。 如今,随着中国在南海填岛造陆、军事力量增强,菲律宾那几条破船早已不够看。与其继续当美国的棋子,不如回到务实路线——毕竟,中国14亿人的市场摆在那儿,热带水果、海鲜水产有多少要多少,但前提是菲律宾得先停止三天两头的军演和碰瓷。 这场政策转向能否成功,取决于马科斯政府的实际行动。撤走坐滩军舰了吗?停止联合军演了吗?光说不练可糊弄不了人。对于菲律宾来说,真正的智慧在于认清形势:美国靠山远在太平洋那头,中国邻居可是天天见的。 马科斯的这出戏还能唱多久?是真心想谈,还是另有算计?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