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禁手机进校园咋成了“堵前门漏后门”? 家长:孩子回家抱着手机“假装学习”

文元 2025-10-27 12:12:34

教育部禁手机进校园咋成了“堵前门漏后门”? 家长:孩子回家抱着手机“假装学习” 教育部又提“禁手机进校园”,本是让家长拍手叫好的事——课堂上没了手机干扰,孩子总该专心听课了吧?可转头一看,不少家长又愁眉苦脸:学校堵了课堂的“前门”,老师布置的电子作业、微信群打卡,却给手机留了“后门”,孩子回家照样抱着手机不放,美其名曰“写作业”,指不定偷偷刷了多少短视频。 这场景像极了家里防孩子偷吃糖:把糖罐藏进柜子(堵前门),却忘了把钥匙放哪儿(漏后门),结果孩子拿着钥匙照吃不误。数据更扎心,共青团中央说现在未成年网民快2亿了,近14%的孩子每天上网超3小时,4%还有重度成瘾倾向。课堂上“物理隔离”了手机,可回家后孩子对着手机交作业,家长哪分得清是在做题还是在摸鱼?有家长吐槽:“以前担心孩子上课玩,现在担心孩子‘写作业’玩,眼都不敢眨!” 更有意思的是,一边是政策喊着“禁手机”,一边是教学离不开手机。有的学校开AI课需要电子产品,有的老师习惯用APP布置作业,连批改都在网上完成。就像要求厨师不用锅炒菜,难度着实不小。难怪有家长调侃:“要是老师能少点电子任务,咱们也不用跟孩子在手机管理上‘斗智斗勇’了——毕竟谁也不想每天上演‘你藏手机我找手机’的家剧。” 实堵不如疏,光靠学校“单打独斗”没用。教育部鼓励的“息屏行动”就挺好,比如全家每周定个“无手机日”,一起看书、做饭、逛公园,用真实互动把孩子从屏幕前拉回来。学校也该少点“电子依赖”,多留纸质作业,别让手机成了“学习刚需”。毕竟教育不是“防贼式管理”,而是教会孩子:手机是工具,不是玩具,既能用它查资料,也能放下它去感受生活。 别让“禁手机”变成“半吊子工程”,堵了课堂的干扰,也得封了作业的漏洞,家校一起把“后门”焊死,才能让孩子真正摆脱手机依赖。你家孩子有没有过“假装用手机写作业”的小把戏?评论区聊聊吧!

0 阅读:63
文元

文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