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制下的虚拟号诈骗:技术能上天,为啥管不住一个诈骗号? 买机票、办手机卡,恨不得把你祖上三代都查清楚,实名制嘛,我懂,为了安全。 可回头,一个电信诈骗的虚拟号,查无此人? 这问题问得,我都想站起来鼓掌。 咱老百姓就纳闷了,技术都上天了,怎么就管不住一个虚拟号? 你以为诈骗分子用的虚拟号,是凭空冒出来的?还真不是。这些号里藏着两条最常见的“猫腻产业链”,一条在境内,一条在境外,偏偏就钻了实名制的“缝隙”。先说说境内的,你肯定听过“物联网卡”,就是给智能手表、共享单车这类设备用的卡,本来不用实名绑定个人,只需要企业实名认证。可偏偏有人钻了空子,一些小的通讯代理商为了赚快钱,把批量的物联网卡拆分卖给“卡商”,卡商再通过第三方平台,把这些卡变成能打电话、发信息的“虚拟号”,全程不用绑定真实个人信息,等诈骗得手,直接把卡一扔,根本查不到源头。 去年杭州有个案例,王阿姨接到一个显示“本地政务热线”的电话,对方说她的社保账户异常,要她转钱到“安全账户”。王阿姨信了,转出去5万块,等反应过来报警,警方查那个号码,发现是用物联网卡伪装的,来源是一家小通讯公司的下级代理商,可代理商早就把卡卖给了匿名的卡商,线索到这儿就断了。王阿姨后来哭着说:“我办张手机卡要拍身份证、录指纹,怎么骗子的号就这么容易弄到?” 再说说境外的虚拟号,更让人头疼。这些号大多是通过VOIP线路(网络电话)生成的,服务器设在境外,诈骗分子在国内通过软件就能调用,显示的号码要么是伪装成银行、政务热线的“改号”,要么是一串无规律的数字。你以为显示的是“95533”(银行客服号),其实背后可能是在东南亚某个窝点的骗子。去年公安部统计的数据里,跨境电信诈骗案中,80%以上用的都是这类境外虚拟号,不是技术查不到,而是跨境协作需要时间,等警方协调到境外服务器数据,骗子早就卷钱跑路了。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运营商不是都在严管吗?怎么还会有漏洞?说起来挺气人,问题就出在“最后一公里”的审核上。正规运营商的实名制执行得很严,可一些第三方虚拟号平台、小型代理商,为了业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有些平台提供“临时虚拟号”服务,说是给电商客服、外卖员用的,结果审核时只要个身份证照片,连人脸识别都没有,骗子随便找张身份证复印件就能注册,用完就注销,根本留不下痕迹。 更让人无奈的是,骗子的手段还在跟着技术升级。以前的虚拟号还能查到大致归属地,现在他们用“多跳线路”,把信号从境外绕到国内好几个省份,再接入诈骗电话,警方追查时,信号轨迹像一团乱麻,等理清的时候,受害者的钱早就被分成几十笔转到不同的“跑分”账户,再兑换成虚拟货币,想追回来难上加难。 但你要说完全管不住,也不对。今年年初,工信部就开展了“物联网卡专项清理行动”,半年就关停了2.3亿张违规物联网卡,那些靠倒卖物联网卡牟利的小代理商,有120多家被吊销了资质。公安部门也和东南亚多个国家建立了反诈协作机制,今年前8个月就从境外押解回诈骗嫌疑人3000多人,捣毁了100多个境外虚拟号窝点。这些行动说明,不是技术不行,而是需要运营商、公安、工信、金融等多个部门攥紧拳头,把产业链上的每个漏洞都堵上。 咱老百姓之所以纳闷,是因为自己办个卡要“扒层皮”,可骗子却能轻松拿到虚拟号,这种“双重标准”的落差让人窝火。实名制的初衷是为了安全,不是给老百姓添麻烦,更不能让骗子钻了空子。真正的安全,应该是让合法用户办事方便,让违法分子无处遁形,而不是一边让普通人“证明我是我”,一边让诈骗虚拟号“查无此人”。 现在技术确实能上天,可管不住虚拟号,从来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监管链条有没有真正做到“全闭环”。只要每个环节都把好关,让虚拟号的每一次使用都能追溯到真实主体,骗子再狡猾,也无处藏身。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