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敢在亚洲与中国开战,但是日本绝对有胆子和决心,这与日本实力大小无关,与中国实力大小无关,在这种形势下,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温铁军教授,在公开分享里说的话就很有道理,他不赞成一股脑推进城镇化,更反对逼着农民都往城里挤。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在中国的发展逻辑中,城镇化长期被视为现代化的标志。城市意味着就业、消费、科技、体面,似乎只要农民进了城,国家就更现代。但温铁军指出,这种看法太表面。 他算过一笔账:一个农民真正变成“城市居民”,平均需要政府投入约20万元的基础设施支出,包括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社会保障等。 如果全国2亿多农民工都要在城市落户,那意味着40万亿元的资金需求。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中国一年的GDP。而且,这笔钱还不是一次性投入,它后续还要持续维护。 更严重的是,这种一味“进城”的思路,会造成一连串连锁反应。城市扩张的同时,农村空心化加剧。土地荒了,教育资源集中到城市,农村学校关停,老人孩子留在村里,社会断层越来越明显。 温铁军担心的,不只是经济账,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安全问题。他说过一句话:“当城市出问题的时候,乡村是国家最后的缓冲地带。” 这话不是夸张。回头看看历史,每当经济危机、疫情冲击或国际形势剧变时,真正能稳住局面的,恰恰是乡村。 上世纪苏联解体后,城市工业体系崩溃,失业率暴增,国家陷入动荡。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细节——苏联农村几乎被彻底工业化了,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国家供给,一旦中央撤资,整个社会体系崩得比想象快。 人们没法回到土地上,因为他们早已与土地脱节。这也是温铁军最担忧的地方:如果中国的农村也被过度掏空,一旦遇到全球性危机,我们的底盘可能会塌。 他还提出一个很关键的概念——“离土不离乡”。意思不是让农民永远留在地里种田,而是让他们在本地就能就业、生活,不必非得挤进城市。 比如,县域工业、乡镇企业、农村电商、文旅产业、农业合作社,这些都是可以吸纳人口、创造收入的途径。让农民在熟悉的环境中谋生,比让他们在城市夹缝中求生,成本更低,社会更稳。 他举过一个例子:某些县城因为发展了食品加工和乡村文旅,不但留住了农民,还吸引了不少返乡青年创业。当地的学校、医疗、交通也随之改善,人气旺了,税收也上来了。 这就是他所谓的“townization”——与大城市扩张不同,它强调“县域城镇化”,是一种小规模、内循环的现代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地方盲目搞“新城运动”。土地征了一大片,楼修得高高的,但人没来。原来的农民被“进城安置”,可没工作、没收入,只能靠拆迁款生活。 几年后钱花光了,成了“新贫困群体”。这样的例子在全国不少地方都出现过。温铁军对此直言:“那不是城镇化,那是人为制造社会风险。” 他的警告背后,是对中国未来战略格局的思考。如今的国际环境极其复杂,美国在外围围堵,中国必须保持极高的内部稳定。而内部稳定的核心,不只是军事、金融、科技,更在于社会结构的韧性。 城市化过快、乡村空心、粮食依赖进口——这三者一旦叠加,就会形成潜在风险。尤其在当前日本不断挑衅、美国虎视眈眈的背景下,温铁军的提醒就显得尤为现实。 中国的发展,必须有“底”。这个底,不是GDP数字,而是能不能养活自己、稳住人心。中国14亿人口,哪怕再现代化,也不可能人人进城。留住乡村的活力,实际上是留住国家的“缓冲区”。 这不是退步,而是一种战略储备。很多发达国家,反而在经历城市化高峰后重新重视“逆城镇化”——鼓励人回乡、发展小镇经济、保护农业生态。这些经验,温铁军早在十几年前就看得透。 他曾说:“我们常说要‘让农民富起来’,但别忘了,农民首先得留下来。”这句话耐人寻味。过去几十年,中国以城带乡,的确拉动了经济,但如今到了一个新阶段——城镇化不能再靠简单的人口流动,而要靠城乡融合。 比如,让农村也能接入数字经济,让农产品能通过电商卖到全国,让农村教育、医疗跟上城市节奏,让农民能真正享受到现代化的红利,而不是成为它的代价。 温铁军的观点并非反对发展,而是提醒我们别迷失方向。他说得很透:“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看高楼多少,而是看危机来时,能不能自保。” 这句话在当下尤其值得思考。美国可以随时印钞、打仗,日本可以冒险挑衅,但中国不能。中国的稳,是靠13亿人的饭碗稳、乡村稳、社会稳。如果盲目“挤进城市”,把农村彻底掏空,那才是真正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