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中国一个安世还不够?欧盟主席盯上了中国又一优势产业,宣称欧洲“重大商业机遇”到

鉴清评趣 2025-10-28 12:47:22

抢中国一个安世还不够?欧盟主席盯上了中国又一优势产业,宣称欧洲“重大商业机遇”到来,而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不懈努力对抗首要竞争对手”,也就是中国。 根据2040年气候目标,欧洲需在15年内将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65%,但现实是,其70%的稀土开采、90%的分离加工以及93%的磁体制造仍依赖中国供应链。 以德国风电产业为例,每台涡轮机需要2吨稀土永磁材料,而欧洲本土企业仅能满足3%的需求。当冯德莱恩强调“减少对华依赖”时,德国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更显残酷:若强行“脱钩”,欧洲新能源项目成本将飙升40%,交付周期延长至18个月。 这种结构性依赖在电动汽车领域尤为明显。2023年,中国向欧盟出口的电动汽车达33.9万辆,占其进口市场的62%。比亚迪在匈牙利建设的超级工厂虽计划2026年投产,但核心电池模组仍需从中国进口。 更令欧洲不安的是,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的专利数量已是欧盟的5倍,这种技术代差让冯德莱恩不得不承认:“我们不是在追赶,而是在重新定义竞争规则。” 欧盟的应对策略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冯德莱恩在峰会上宣布启动“清洁技术伙伴计划”,承诺未来五年投入200亿欧元扶持本土电池产业。 欧盟委员会却连续出台限制性措施:2025年6月通过的《国际采购工具》禁止中国企业参与500万欧元以上的公共采购,7月对赖氨酸征收最高58.2%的反倾销税,10月更将12家中国新能源企业列入“高风险供应商”名单。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背后,是欧洲产业界的深层分裂。法国斯特兰蒂斯集团公开支持关税壁垒,称“中国电动车的低价策略破坏市场秩序”;而德国巴斯夫集团则警告“技术脱钩将导致欧洲化工成本增加25%”。 更耐人寻味的是,当欧盟宣布制裁中国石墨企业时,瑞典北伏公司立即向中国供应商追加订单——其电池生产线若断供,每日损失将达800万欧元。 欧盟的强硬姿态与美国因素密不可分。2025年7月,特朗普政府以“贸易逆差”为由,宣布对欧盟商品加征30%关税,直接冲击德国汽车、法国葡萄酒等支柱产业。 这种外部压力促使欧盟加速向美国靠拢,冯德莱恩在七国集团峰会上公开指责中国“利用稀土垄断地位进行胁迫”,却对美国要求欧盟限制中国电动车进口的提议保持沉默。 然而,中欧贸易的互补性远超对抗性。2025年前5个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7.7%,而自欧盟进口下降6.1%,这种贸易顺差的扩大反而凸显了欧洲对华依赖的深化。 德国化工巨头默克集团在上海浦东新建的OLED材料基地,正是看中了中国在显示面板领域35%的全球市场份额。正如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所言:“欧洲企业需要中国市场实现转型,就像中国需要欧洲技术完成升级。” 这场博弈的核心已超越市场准入,转向技术标准与产业规则的制定权。中国在稀土萃取剂领域形成的专利集群,使其从规则遵守者转变为制定者;而欧盟试图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建立的“战略储备库”,则被质疑为“用纳税人资金补贴低效产业”。 当冯德莱恩强调“对抗竞争对手”时,中国商务部已启动对欧盟白兰地的反倾销调查,这种针锋相对的举措,暴露出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规则碎片化风险。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中欧清洁能源产业的竞争已演变为一场关于未来产业主导权的较量。欧盟的“对抗策略”能否突破技术瓶颈?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能否转化为规则制定权?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或许将决定全球能源转型的进程。 当冯德莱恩在峰会上呼吁“团结应对挑战”时,不知是否意识到,真正的机遇往往诞生于竞争与合作的微妙平衡之中。对于这场产业争夺战,您认为欧盟的“对抗策略”能否奏效?中国又该如何巩固自身优势?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

0 阅读:19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