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宣称!李在明:这就是中方施压方式,但对抗中方不是好方法,韩国现在的情况是,一边和美国在3500亿美元投资的关键细节上没谈拢,另一边又面临中国的反制措施。所以韩国总统李在明觉得,韩国眼下就像“夹在两块磨石中间”,处境挺难的。 “韩国不是任何大国的附属品。”这句话虽未直接出自李在明之口,却是他近期一系列表态的核心精神。当美国要求韩国加入遏华阵营,中国以经济实力表明立场时,韩国领导人正在寻找一条艰难却必要的自主道路。 李在明口中的 “中方施压”,根源在韩华海洋的选择上。这家韩国造船巨头的五家美国子公司,早前主动配合美国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开展 301 调查,想借着美方的 “停靠费” 打压中国竞争对手。 可他们没算到,中国商务部很快依据《反外国制裁法》出手反制,直接把这五家子公司列入清单,禁止境内组织和个人与其交易合作。 消息传来,韩华海洋的股价单日就跌了超过 10%,海外几个 LNG 船项目因为供应链受阻全停了下来,连带着整个韩国造船业都慌了神 —— 要知道他们 40% 的造船钢材都从中国进口,而且价格比国际市场低 15% 到 20%,这一下等于掐住了产业的命脉。 更棘手的是和美国那笔 3500 亿美元的投资谈判,表面上快成了,实则全是卡壳的细节。美国把这笔投资当成了给韩国降关税的交换条件,可从投资方式、金额拆分到收益分配,双方吵得不可开交。 最让韩国头疼的是汽车关税问题,日本同类产品已经降到 15%,韩国汽车却还顶着 25% 的高税率,这直接影响现代汽车在美市场的份额。 雪上加霜的是,9 月美国执法局刚在佐治亚州的现代工厂抓了 475 名工人,其中 300 多是韩国公民,李在明急着和美方谈签证制度修订,可对方根本没把这当优先项,毕竟美国更关心投资能给本土带来多少就业,至于韩国企业的损失,他们没怎么放在心上。 这种左右为难早有伏笔。韩国一边想靠美国保障安全,一边又离不开中国这个最大贸易伙伴 ——2023 年韩国对华出口占总出口的 25%,半导体、汽车零部件全靠中国市场撑着。 更要命的是关键原材料,97.6% 的天然石墨和 98.8% 的人造石墨都从中国进口,这些可是电池、半导体生产的命脉。 之前韩国一边喊着 “供应链多元化”,一边跟着美国搞技术封锁,这种矛盾的操作早埋下了隐患。现在中方反制一落地,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立刻预警,要是原材料出口再受限,GDP 可能得下滑 0.5%,《中央日报》的民调显示,70% 的民众都在担心生计受影响。 李在明心里清楚对抗没用,所以反复强调对话是首选。他甚至把国防开支从 GDP 的 2.3% 提到 3.5%,想靠强化自主国防减少对美依赖,可驻韩美军的存在根本由不得韩国说了算。 眼看 APEC 峰会的会谈越来越近,韩国的算盘打得很细:既想让美国松口降关税,又不想得罪中国丢了市场,可两块 “磨石” 都有自己的立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已经放话,愿和韩国互利共赢,但前提是韩国得守住合作的底线,而美国那边,特朗普只说了 “非常接近” 达成协议,没提任何让步的具体内容。 韩国造船业协会预估 2024 年行业损失可能达 50 亿美元,3500 亿美元投资的细节还在拉锯,中方的反制清单也没撤销。李在明那句 “夹在两块磨石中间” 的感慨,说到底是小国在大国博弈里的无奈 —— 选边站会引火烧身,搞平衡又两头受气,这种困境恐怕不是一次会谈就能解开的。 李在明之前就说过,韩国既不能让盟友觉得“被安抚过度”,也不能把跟中国的经济、安全问题简单对立起来;他想通过对话“不战而胜”。说到底,对抗是最费钱的选择,对话虽然慢,但成本最低、回报也最稳。 信源: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