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高官:沙俄占中国的不妨卖给中国。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喊着“向东看”的口号,试图开

柳淮蕊 2025-10-29 11:45:29

俄高官:沙俄占中国的不妨卖给中国。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喊着“向东看”的口号,试图开发远东那617万平方公里的宝地,但还是能没打破“守着金山饿肚子”的现实。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远东这地方可不是一般的大,整个地盘占了俄罗斯快四成,比两个印度还大,地下还埋着全国四分之一的石油、世界前列的煤炭,楚科奇一个地区的黄金储量就超300吨,鱼类和钻石储量更是占了全国大头。 可就是这么块宝地,如今只剩下600万人口,比咱们苏州一个地级市还少,每平方公里连1.2个人都不到,过去二十年跑了150多万人,2024年一年就少了3万多,到2025年年轻劳动力每年流失更是超10万,老龄化程度都超过25%了。 年轻人全往莫斯科、圣彼得堡挤,留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孩子,矿山没人开,渔场没人管,连基本的服务业都撑不起来,简直是眼睁睁看着宝地变荒地。 俄罗斯喊了十几年的“向东看”,几乎是年年喊优先,岁岁没进展,2007年就设了远东发展部,2013年搞自由港计划,甚至今年9月普京在东方经济论坛上,还说远东是“21世纪优先方向”,签了6万亿卢布的投资协议。 可实际远东2025年的GDP才1200亿美元,刚够着中国大连市的水平,所谓的“投资增速快”,不过是跟俄罗斯全国的低水平比出来的,工业生产和矿产开采的增长数字看着唬人,可全是资源出口撑起来的。 2025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5.6%,说白了就是靠卖给中国石油天然气续命。 基础设施更是烂得没眼看,公路铁路修了十几年还是瓶颈,楚科奇的金矿冬天从11月到次年3月根本没法开采,运输得靠直升机,一趟成本几千美元,利润薄得可怜,这样的开发成本谁愿意来? 俄罗斯不是没试过自救,2016年普京就搞了“一公顷土地”政策,免费给公民分地吸引定居,到2025年也就拉来15万人,一半还只是建房当度假屋,根本没搞开发。 今年他们想改技术管理结构、建高速路通太平洋,可兜里没钱全是白搭,俄乌冲突后西方制裁一来,中央给远东的补贴直接砍了,现在远东总债务还剩2877亿卢布,连维持基本运营都费劲。 更要命的是,他们既想靠中国的钱和人,又怕“人口渗透”,搞平衡术搞到左右为难。 2024年中俄远东贸易都到1500亿美元了,黑瞎子岛、滨海1号物流走廊这些项目全靠中国撑着,10月14日两国大学校长论坛,还签了超4000项合作协议,想靠联合培养人才破局。 可俄罗斯心里还是犯嘀咕,一边拉着中国投资,一边又偷偷找印度、日本凑数,结果日本只敢搞点能源项目,韩国怕制裁根本不敢来,最后还是得指望中国。 这就不难理解,俄高官为啥能说出“卖领土”这种话了,不是真要清算历史旧账,而是戳破了俄罗斯的难言之隐——远东这块战略要地,自己扛不动了。 1858年《瑷珲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拿的那些土地,确实让俄罗斯有了太平洋出海口,冷战时还成了对抗美国的前线,现在核潜艇基地还在这摆着,丢了远东等于丢了亚太战略空间,普京怎么可能放手。 可扛着又扛不动,人口越来越少,资源挖不出来,财政窟窿越来越大,这已经快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俄高官这话,说白了是想借历史由头搭中国的车,毕竟放眼全球,只有中国有足够的人力、资金和技术,能啃下远东开发这块硬骨头,又不会像西方那样搞制裁掠夺。 有人可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可看看现实就明白,这已经是俄罗斯最务实的选择了。 远东的水产品捕捞占俄罗斯75%,加工占65%,可物流卡脖子,好多货都运不出去,中国东北的冷链物流一接上,这些资源就能变成真金白银。 中国有上亿劳动力,要是能放开合作,矿山、林场哪还用愁没人干活? 2025年中俄贸易增速都到18.3%了,远东对中国的依赖早就藏不住了,与其扭扭捏捏搞平衡,不如痛痛快快借力,高官的话不过是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 虽然沙俄当年抢地是事实,但现在说“卖”,更多是俄内部对开发困境的焦虑宣泄。 中国从来没提过要“买”,但远东要真开发起来,离不开中国的参与,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俄罗斯要是真能放下顾虑,别总盯着“战略安全”瞎琢磨,跟中国好好搞合作,不用“卖地”也能把远东盘活。 可要是还抱着“既想占便宜又怕吃亏”的心态,继续让远东烂下去,那6万亿卢布的投资协议就是废纸,普京的“优先方向”也只能是口号。 俄高官其实给俄罗斯敲了警钟:远东不是包袱,是宝库,但想开发就得找对帮手,中国有能力、有需求,俄罗斯有资源、有地盘,本来是天作之合,偏要被所谓的“安全顾虑”绊住脚。 更何况中俄合作不是单方面的帮扶,是双赢,远东活了,俄罗斯经济能缓口气,咱们的东北振兴也能多个助力,何乐而不为呢。 就看俄罗斯能不能真放下身段,把“向东看”从口号变成实打实的行动了。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72

评论列表

ChyS

ChyS

3
2025-10-29 13:15

历史告诉所有人,信用问题是根源。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