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黄金还金贵?能和石油,同被定为战略物资 很多人不知道,糖是“战时黄金”,在战场上的关键时刻,千斤黄金也换不来一斤糖。 提起糖,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中国人对糖的定义是“生活的必需品”,白糖最早起源于印度,在八世纪时才制糖工艺才被传到地中海地区,在中国古代,我国就已经有了制糖的手艺,主要原料是从甘蔗和甜菜中提取蔗糖。 不过这样一个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又如何能成为战争时期的“宝贝”呢? 咱们先说说最实在的 —— 能量,人活着打仗全靠能量撑着,而糖补能的速度和效率,没几样东西能比。人体 70% 的活动能量都得靠糖来供给,100 克白糖就能提供近 400 大卡热量,这可是猪肉的 3 倍、白米饭的 4 倍。 战场上的士兵哪有功夫慢慢做饭?一口糖下肚,头晕心慌的劲儿立马就能缓过来,比吃再多干粮都顶用。 就说二战时的美军,他们的 K 口粮里除了罐头肉和压缩饼干,剩下的全是糖,D 类应急口粮干脆就是高能量巧克力棒,揣在兜里不占地方,关键时候能救命。 英军更精细,前线士兵每周能领 850 克糖果,比文职人员多一倍还不止,就是因为他们得扛着枪拼命,缺糖根本顶不住。 再看看反面例子,二战后期的日本被盟军封锁,糖成了稀罕物,士兵的配给从最初 6 天 60 克降到后来 3 天 15 克,连老百姓都没糖吃。 那时候粮价才涨 20 倍,官方糖价飙了 300 多倍,黑市上更是翻了 700 倍,黄金在这儿都不好使,你拿金条未必能换到一斤糖。驻日的美国大兵更狠,几块含糖的巧克力就能换来想要的一切,这可是日本当年抹不去的痛。 糖不光能补能量,还能当药使,这在战场上太关键了。老辈人都知道伤口撒白糖能防感染,这可不是偏方,是有真道理的 。 高浓度的糖水能把细菌里的水分吸出来,让细菌活不成。1943 年瓜达尔卡纳尔战役,美军军医就用沸水冲白糖做简易输液剂,愣是把伤兵的存活率提高了 23%。 阿富汗战争时,英军特种部队没药,就靠白糖处理伤口,能抑制 75% 的细菌繁殖,这救命的本事,黄金可买不来。 更让人吃惊的是,糖还能变成打仗用的 “硬家伙”。把白糖和硝酸钾按比例混合,就能做成爆速 3200 米 / 秒的烈性炸药,这速度是黑火药的 6 倍,中东不少武装用这法子做火箭弹,射程能到 50 多公里。 而且糖能发酵做酒精,75% 的酒精能消毒,还能当燃料,战时酒精需求量是以百万吨计的,糖就是制造酒精的关键原料。 巴西那边油价涨了,都舍不得卖糖,全拿去做乙醇掺汽油,因为卖 “糖变的油” 比卖糖赚多了,这就看得出糖的战略分量了。 正因为糖这么金贵,各国早把它当成战略物资死死攥着。我国 1960 年就把白糖和粮棉油并列成战备物资,要求战时必须能满足全国 3 个月的消耗,后来还专门出台了储备糖管理办法,就是怕万一有事儿抓瞎。 二战时英国专门成立食品供应部管配给,不管平民还是军人,糖都是必发的,低血糖病人还能凭医生证明多领 450 克,这待遇比不少食材都高。 德国当年为了不被英国卡糖脖子,硬生生培育出了含糖量更高的甜菜,才算打破垄断,可见糖对一个国家的战争机器多重要。 想想看,战场上缺糖的时候,士兵连站都站不稳,伤口烂了没法处理,炸药燃料都缺原料,这仗还怎么打?黄金再值钱,不能顶饭吃,不能救伤员,不能造弹药,可糖能。 上甘岭的战士们摸着那袋染血的糖,英军士兵揣着糖块冲锋,日军为了抢产糖区发动战争,这些事儿都说明白了。 糖在战时就是命根子,千斤黄金换不来一斤糖,这话半点不夸张。和平年代咱们不觉得,可这份 “甜” 的战略分量,值得每个人记在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