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没有批准将再生塑料

烟雨评社 2025-10-29 16:02:48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没有批准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食品安全领域,陈君石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他现在还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研究员、总顾问,更是咱们国家食品毒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早年间他研究硒与克山病,拿下过国际大奖;牵头做的中国总膳食研究,连世界卫生组织都称赞是 “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后来还当上了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席,让中国在国际食品标准制定里有了更多话语权。可以说,中国食品安全能有今天的体系化保障,陈君石和他团队的努力功不可没。 2008 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食品安全的一道重要分水岭。那之后,2009 年《食品安全法》出台,把原来的《食品卫生法》更新换代,第一次在法律里明确要搞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到 2011 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正式成立,陈君石他们推动的这套体系,其实是照着国际通用的 “风险分析框架” 来的。 专家负责搞风险评估拿数据,政府根据数据做风险管理定政策,最后还得跟企业、媒体、老百姓一起做风险交流,把信息打通。这些年咱们关心的好多食品安全问题,都是靠这套体系解决的。 就说 2017 年那回,欧洲突然下调了味精的安全摄入量,好多人吓得不敢吃味精,觉得 “有毒”。评估中心的专家没跟着恐慌,反而沉下心做研究:不光做动物实验验证味精的安全性,还专门去饭店调查经常在外吃饭的人 —— 毕竟中国人吃味精的量比欧洲人多,得结合咱们的饮食习惯来判断。 最后得出结论,正常吃味精完全没问题,还把报告发给欧洲那边交流,现在欧洲也没真的降低味精使用标准,这就是科学评估的力量。 再回到再生塑料的问题上,陈君石说中国 “不批准”,并不是因为再生塑料不安全。评估中心早做过实验,回收的 PET 饮料瓶只要好好清洗、规范处理,完全能达到食品接触的安全要求。 但为啥还不放开用在食品包装?核心就是 “更谨慎”—— 食品包装直接接触入口的东西,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风险,也得把它掐灭在源头。现在再生塑料只能用在日化、建材这些非食品领域,就是为了给老百姓的餐桌多上一道 “保险”。 还有大家关心的镉大米问题,也能看出咱们标准的严谨。中国人吃大米比西方人多,除了米饭,其他食物和水里也可能摄入镉,所以咱们定的标准是每公斤 0.2 毫克,比日本的 0.4 毫克还严。 这不是盲目提高标准,而是从中国人的实际饮食习惯出发,算准了 “总摄入量”,确保长期吃也不会有健康风险。 可即便标准这么科学,不少老百姓还是觉得食品安全问题多。这其实不怪大家,主要是真的科学信息传得太慢,反而没根据的谣言跑得飞快。 比如一说起食品添加剂,好多人就觉得 “有毒”,可老辈子用卤水点豆腐,卤水本身有毒,极少量用就是安全的加工手段;预制菜本来是为了方便快节奏生活,结果被传得 “好像吃了会生病”。 加上有些自媒体为了赚流量,总用 “草莓是最毒水果”“西瓜打针增甜” 这种夸张标题吸引眼球,谣言反复说,大家慢慢就跟实际的食品安全形势脱节了。 这些年两会关于食品安全的提案越来越少,其实就说明情况在变好。近十年没再发生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是运气好,是陈君石他们搭建的这套 “风险分析框架” 在起作用 —— 专家拿的数据是实的,政府定的政策有依据,再跟老百姓讲清楚,才能从 “出了事再解决” 变成 “没出事先预防”。 而且咱们的食品安全标准,不是盲目跟国际走,也不是自己瞎定:跟国际接轨的是制定标准的规则和程序,保持中国特色的是结合咱们的饮食习惯,这样才真能保护老百姓。 未来要解决公众的认知问题,关键还得靠科普。陈君石总说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这话没错,可好多人不知道。要是能多通过正规平台,用老百姓能懂的话讲清楚,比如做实验证明 “黑花生染色” 是假的,慢慢就能让大家明白哪些是真风险、哪些是瞎担心。 而像再生塑料能不能用在食品包装这类问题,随着产业升级和监管技术进步,或许未来会有更完善的解决方案,但眼下这份 “谨慎”,正是咱们食品安全最足的底气。 信源: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保障食品安全就像打仗,首先要认清“主要敌人”——上观新闻

0 阅读:28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