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打得这么费劲,就是因为顿巴斯地区,哪怕随便一个住宅楼,一个工厂厂房都修建得碉堡一样结实!这就要从苏联押送大批纳粹德军俘虏,重建顿巴斯地区开始说了。 二战把顿巴斯炸成了一片废墟,作为苏联最重要的煤炭和钢铁基地,这里必须尽快恢复生产,可国内劳动力早就被战争耗得见底。 刚好当时苏联手里扣着348万德军俘虏,这些人就成了主力,一批批被押送到顿巴斯的矿山和工地。有意思的是,这些俘虏本来就是军人,搞建筑也带着修工事的劲头,测量、浇筑、砌墙样样较真,半点不含糊。 苏联这边更是不计成本,反正要的是“一百年不倒”的结实活,还派了内政部和军队的人盯着进度,连激励措施都给得实在——优先完工的俘虏一天能领700克面包等食物,还能领钱买日用品,这下俘虏们干活更没偷懒的理由了。 顿巴斯的住宅楼、矿山厂房等等就是这样建造的,墙是厚达半米的钢筋混凝土,地基深到能抗住重型炮火,连楼梯拐角都留着隐蔽的射击孔,压根就是按防御工事的标准造的。 现在到了战场上,这些几十年前的老建筑全成了乌军的“天然堡垒”。 就说斯拉维扬斯克和克拉马托尔斯克这两座双子城,当年苏联特意按“第一道防线”的标准修的,每栋居民楼都有地下隧道连通,地下室能藏兵、能存弹药,顶层还能架狙击手,车库直接改成了地堡。 俄军刚开始用美式CQB室内战术,派特种兵互相掩护着冲楼,结果进去就中了埋伏——楼道里的小窗口突然冒枪火,楼梯下面藏着贴地射击的机枪,地下室还冲出预备队夹击,好几次整支小分队都折在里面,根本就是“花架子”战术。 红军城的战斗更惨烈,乌军把500多个地下室改成了据点,窗口封上水泥袋只留射击缝,俄军白天用火箭炮炸,看着楼塌了一半,晚上派步兵进去清场,照样能遭遇冷枪,乌军王牌95旅就在这些“地下堡垒”里扛了一整个夏天,把俄军拖得够呛。 工厂和矿山更是难啃的硬骨头,顿巴斯的板材厂、煤矿厂房本来就为了承重和防爆设计得异常坚固,厚钢板当屋顶,混凝土柱子比人还粗,而且内部全是地道连着,乌军在里面能藏兵、能囤粮,还能从多个出口转移。 俄军试过用苏-34投航弹炸,可炸完厂房骨架还立着,乌军照样能在废墟里架起机枪。 有次俄军攻一个拖拉机厂,打了三天三夜才突进去,进去后发现车间里藏着弹药库,墙角还有伪装成工具箱的射击点,光是清理这些暗堡就牺牲了十几个士兵。 更头疼的是,这些建筑里还藏着民用设施,不能随便用重火力夷平,怕误伤平民落下口实,只能一栋栋、一间间清,进度自然慢得要命。 说白了,当年德军俘虏按“工事标准”建的房子,如今全变成了俄军的“绊脚石”。乌军不用花力气改造,搬挺机枪就能守,而俄军得用炸药炸墙、用无人机探路,每前进一步都得付代价。 这哪是打城市巷战,简直是在跟几十年前的建筑工程“较劲”,也难怪俄军打得这么费劲——毕竟没人能想到,当年饿着肚子攒出来的工业基建,会在几十年后变成战场绞肉机的“硬骨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