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给我们泼冷水了!德媒声称,中国今天在国际上显得强大无比的同时,中国崛起的根基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0-30 16:39:16

德媒给我们泼冷水了!德媒声称,中国今天在国际上显得强大无比的同时,中国崛起的根基已经动摇!10月29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刊文声称,北京对自身发展道路的信心迅速提升,但中国国内一系列不断恶化的结构性问题,却对这个新崛起超级大国的未来构成了挑战,中国快速崛起的代价正在逐渐显现。 德媒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拿着放大镜在一堆健康报告里挑刺,专捡些无伤大雅的粉刺说成是致命溃疡,那些所谓 “动摇根基” 的论调,仔细扒拉数据和事实就知道站不住脚。 先说说被他们重点渲染的债务问题,好像中国的账本已经烂到要崩盘,可财政部今年 9 月刚公开的数据显示,2024 年末中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 92.6 万亿元,负债率 68.7%,而 IMF 给出的 G20 国家平均负债率是 118.2%,G7 国家更是高达 123.2%,这么一对比,中国的债务水平简直是优等生水准。 更别说各地已经通过专项债置换把债务平均利息降了 2.5 个百分点,单这一项就省了 4500 亿利息支出,手里还握着充足的储备工具,这哪是根基动摇,分明是家底厚实得很。 再看产能过剩,德媒大概还活在十年前的印象里,以为中国还是遍地闲置厂房。国家统计局早就用数据给出了答案,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从 2015 年的 74.3% 一路回升,2022 年 15 年平均值达到 77%,这已经是合理区间,跟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 76.1% 的均值不相上下。 供给侧改革早就让那些落后产能出了清,就拿钢铁行业来说,现在的订单排期都到半年后了,所谓的 “过剩” 不过是结构性调整中的暂时现象,把这当成 “增长毒药” 未免太没见识。 至于企业内卷,德媒只看到了表面的竞争激烈,却故意忽略了内卷正在向创新转化的趋势。今年年初初创公司 DeepSeek 推出的 AI 模型,性能比肩美国同类产品,开发成本却低得多,这就是内卷突破后的成果。 政府还专门设了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奇瑞这样的企业都喊出了 “充满干劲” 的口号,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正在被激活,所谓的 “内卷消耗” 不过是转型期的必经之路,要是真没活力,哪来这么多新技术新产品冒出来。 社会焦虑被他们渲染得好像人人都活在崩溃边缘,可数据根本不支持这种说法。2024 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 5% 左右,是近五年来最低水平,就算青年失业率偏高,这也是欧美国家都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非中国独有。 更别说灵活就业群体正在不断壮大,虽然还存在社保覆盖的问题,但这股力量已经成为就业市场的重要补充,政府也在逐步完善保障政策,把暂时的挑战说成 “社会崩塌”,未免太夸张。 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加剧确实是客观情况,但这绝不是 “根基动摇” 的证据,反而催生出了新的增长极。2024 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8.3 万亿元,预计 2030 年能超 20 万亿元,智慧养老市场规模也快摸到 7 万亿元,北京有家公司专门做老年人陪伴产品,生意好得很,智能养老设备市场一年就增长 20%。 政府还安排了 3000 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提振消费,这些举措都是在把挑战变成机遇,德媒只盯着老龄化的压力,却对万亿级的市场视而不见,这选择性失明也是没谁了。 说到底,德媒这些论调就是典型的 “选择性报道”,他们看不到中国政府化解风险的精准操作,看不到产业转型的扎实成效,看不到新经济的蓬勃活力,一门心思把阶段性问题放大成系统性危机。 要是真按他们的逻辑,那些负债率远超中国的发达国家早该崩塌了,可事实是中国依然保持着稳定增长,还在人工智能、银发经济这些新领域不断突破。这种带着偏见的 “提醒”,更像是没看清真相的臆想,毕竟真正的根基从来不是完美无缺,而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夯实,这一点德媒显然没搞明白。

0 阅读:20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