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放出小道消息!为了尽快与中国达成协议,美媒表示,美国将在两个方面对中国作出让步。10月28日,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媒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中美协议的细节将在后续谈判中敲定,美国可能将目前对中国商品征收的20%关税减半,以换取中国配合管制芬太尼出口。 中美经贸关系自2018年以来历经波折,特朗普政府上台后迅速重启高强度关税措施,其中针对中国出口的芬太尼相关商品征收20%的额外税率,此举旨在施压北京加强毒品前体化学品的出口管制。芬太尼危机在美国国内愈演愈烈,2024年过量用药死亡人数超过10万例,许多案例追溯到从中国流出的原料经墨西哥加工后流入美国市场。这种关税策略虽短期内抬高了进口成本,却也推升了美国消费者的物价水平,特别是电子产品和日常用品。 华盛顿的决策层深知,单纯的贸易壁垒难以根治问题,反而加剧了供应链中断的风险。中国方面则通过调整稀土出口配额和农产品采购政策予以回应,导致美国中西部农场主面临库存积压,大豆出口量在2025年上半年同比下滑25%。这种针锋相对的态势,不仅影响了双边贸易额,还波及全球经济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次警告,持续摩擦可能拖累世界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面对国内压力,特朗普团队开始探索务实路径,将经济利益与安全关切捆绑,推动谈判从对抗转向有限合作。 10月28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爆料,中美协议的核心框架即将浮出水面,美国有意将现行20%的芬太尼关税减半至10%,作为交换条件要求中国强化对相关化学品的出口审查和追踪机制。这一消息迅速在媒体圈发酵,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跟进报道,指出特朗普核心顾问圈内正热议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减税举措并非空穴来风,它直接回应了美国企业的呼声:高关税已导致芯片和制药行业成本上升15%,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化学品供应商,其配合能显著降低芬太尼流入美国的渠道。报道强调,协议细节将在后续磋商中敲定,但这一让步标志着美方从“极限施压”向“交易导向”的转变。另一个潜在让步点涉及台湾议题,据内部渠道透露,美方考虑在军售节奏上显示灵活,以换取北京在贸易领域的更大让步。台湾海峡的战略博弈一直是中美关系的痛点,美国国会通过多项法案强化对台支持,但现实中,过度刺激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亚太供应链。媒体分析认为,这种双轨让步策略旨在平衡国内鹰派压力与经济现实需求,避免11月1日额外100%关税的落地。 这一小道消息的曝光时机耐人寻味,正值特朗普亚洲行前夕,他将于10月30日在韩国釜山与中国会晤,APEC峰会成为检验协议诚意的关键节点。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基于多位白宫官员的匿名爆料,内容详尽到关税计算公式和监测机制草案,显示内部讨论已进入技术层面。NBC的补充信息则聚焦特朗普团队的分歧:贸易代表强调农产品出口的紧迫性,美国大豆库存已达历史高位,而国家安全顾问则担忧台湾议题的底线。减半关税预计能释放150亿美元的贸易潜力,推动中国恢复对美大豆采购,缓解中西部农场主的困境。同时,美方还寻求在稀土供应上的保障,中国控制全球90%的稀土加工能力,其出口调整曾导致美国电动车电池价格上涨20%。这一让步组合并非无条件交换,美媒强调,中国需建立联合稽查平台,包括实时数据共享和企业黑名单,以确保芬太尼管制落到实处。全球市场对此反应敏感,道琼斯指数在消息传出后小幅反弹1.2%,而人民币汇率企稳,显示投资者对脱钩风险的担忧有所缓和。 美国的让步反映出国内政治经济的双重考量。芬太尼危机已成社会热点,2025年中期选举前,特朗普需展示“美国优先”的实效,高关税虽是竞选筹码,却难掩失业率微升的现实。制造业回流口号喊得响亮,但实际效果有限,仅有12%的企业完成迁移,成本高企是主因。中国作为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货物贸易额仍占美国总量的16%,任何升级都将自伤。台湾议题的潜在松动则考验美方战略定力,国会鹰派多次阻挠类似方案,但特朗普的交易风格偏好短期获利,优先解决眼前痛点。媒体报道指出,这一框架若落地,将为中美关系注入喘息空间,避免全面对抗的恶性循环。专家评估,减税后中美关税差距将缩小至与欧盟相当水平,促进直接贸易回暖。但挑战犹存,中国外交部重申,主权问题不容交易,任何协议须基于互惠原则。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在此凸显,疫情后遗症尚未消退,新一轮摩擦可能放大通胀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