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代表:中国已启动SWIFT系统替代方案,今年交易额已超6400亿! 俄罗斯卫星社10月30日援引普京特别代表季托夫的披露,让这套绕开SWIFT的支付方案彻底走进全球视野,它没有高调宣称替代谁,却用实打实的交易数据,改写着全球跨境支付的游戏规则。 季托夫的表述精准点出了这套系统的核心逻辑:它并非要与美元主导的SWIFT系统正面抗衡,而是另辟蹊径,以数字人民币为载体搭建本币结算通道。对那些渴望摆脱美元依赖的国家而言,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无需经过美元中间转换,直接完成与中国的贸易结算,这样的便利谁能拒绝?如今,这套系统的覆盖网络已初具规模,东盟10国、中东6国、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纷纷加入,形成了横跨亚欧非的合作版图。 短短半年时间,交易额就突破900亿美元(约合6400亿元人民币),这样的增长速度,足以证明其在全球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很多人以为这套系统是近期才推出的新鲜事物,实则不然。 今年3月,中方就已正式宣布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与东盟、中东实现全面对接,当时就明确了其核心优势:无需遵循SWIFT协议约束,交易处理速度控制在十秒以内。 要知道,传统SWIFT系统处理跨境支付,往往需要好几个工作日,资金在途时间长、占用成本高,还可能面临汇率波动风险。十秒与数日的差距,不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是对跨境贸易效率的革命性提升。 除了速度优势,低廉的手续费更是让这套系统加分不少。在很多交易场景中,用户甚至无需支付任何手续费,这与SWIFT系统按笔收取高额费用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对从事跨境贸易的企业来说,每一笔手续费的节省都是实实在在的利润,尤其是在大宗商品贸易动辄数十亿、数百亿的交易额面前,累计下来的成本优势足以影响企业的合作选择。 东盟、中东、俄罗斯,这些都是与中国经贸联系极为紧密的合作伙伴,每年双边交易额均达到数万亿人民币规模。东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6.6万亿元。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贸易持续升温,每年原油进口额超2000亿美元;中俄贸易额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24年达到24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如此庞大的贸易体量,迫切需要一套高效、安全、低成本的支付工具来适配,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落地,正是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的完美契合。 近年来,美方将SWIFT系统当作地缘政治工具,动辄将相关国家排除在系统之外,切断其国际支付通道,这种武器化的做法严重违背了金融中立原则,让众多国家深感不安。 当支付工具变成制裁武器,谁能保证下一个被针对的不是自己?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横空出世,恰好为这些国家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替代选择,一个不受霸权势力染指的支付通道。 从技术层面来看,这套系统的成功离不开区块链、智能合约等前沿技术的支撑。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交易信息的实时追踪与不可篡改,确保了支付的安全性与透明度。 智能合约的应用则让交易自动执行、无需人工干预,进一步提升了效率。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对接后,交易结算周期从传统的3-5天缩短至分钟级,部分试点机构的跨境结算成本降低60%以上,这样的技术优势让系统的竞争力持续增强。 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崛起,也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入了“技术驱动”的新阶段。截至2025年9月,该系统已与31个国家的金融基础设施实现对接,人民币在东盟贸易结算中的占比提升至24%,较2020年增长9个百分点。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跨境结算量同比增长45%,12家境外银行通过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接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这意味着人民币不再仅仅是贸易中的结算货币,更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与各类资产的深度融合,为人民币资产的全球化配置开辟了新路径。 回顾全球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从金本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如今的多元货币格局,每一次变革都源于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驱动。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出现,正是顺应了全球去美元化的趋势,回应了各国对金融自主权的追求。 6400亿元的交易额只是一个起点,随着更多国家的加入和技术的持续迭代,这套系统的影响力必将进一步扩大。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用本币结算,当越来越多的跨境交易绕开美元,美元的霸权地位自然会逐渐削弱。 这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而是全球金融体系向更加公平、公正、多元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崛起,不仅是中国金融创新的胜利,更是全球多极化趋势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 它用技术打破了霸权垄断,用效率赢得了市场认可,用公平捍卫了各国的金融主权。6400亿元的交易额背后,是各国对自由公平贸易的向往,是对金融霸权的集体说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