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中国空间站了?因为没脸提,跟国际空间站差距太大! 国际空间站那可是 16 个国家联手搞出来的大家伙,说是人类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的工程都不为过。从 1998 年第一个舱段上天,到 2011 年才算基本建完,前前后后花了 13 年时间,总重量达到 419 吨,内部的加压空间就有 916 立方米,比 7 个标准的集装箱加起来还大。 再看中国空间站,虽然 2022 年底就完成了三舱对接,可总质量才 66 吨,还不到国际空间站的六分之一,航天员的活动空间也就 110 立方米,连人家的八分之一都不到。这么悬殊的体量差距,平时不提还好,一提起来难免让人觉得 “不够气派”。 更关键的是国际合作的广度根本不在一个层面,国际空间站从一开始就带着全球属性,美国、俄罗斯、欧洲十几个国家、日本、加拿大这些航天强国都深度参与,各自负责不同舱段和设备的研发,比如俄罗斯的多功能货舱、欧洲的实验舱、日本的遥控机械臂,算是真正做到了资源整合。 这些年下来,有 230 多人去过国际空间站,承担了 100 多个国家的 2500 多项科研任务,光发表的论文和成果就堆成了山。 中国空间站虽然也喊着对外开放,第一批遴选了 17 个国家的 9 个项目,但跟国际空间站的合作规模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而且人家国际空间站是各国主动参与共建,咱们是 “邀请别人来用”,性质上就差了一截。 加上美国有沃尔夫条款卡着,西方主要航天强国的核心合作根本进不来,导致中国空间站的 “国际味” 一直不够浓,自然没法像国际空间站那样天天有各国媒体帮着宣传。 运行积累上的差距就更明显了,国际空间站从 2000 年开始就有航天员长期驻留,至今已经超期服役了十多年,原定 2020 年退役,后来又延到 2030 年,能撑这么久本身就说明技术成熟度够高。 这么多年里,他们处理过无数次设备故障、空间碎片威胁,甚至航天员出舱应急维修,积累的在轨运行经验能写成好几本教科书。就拿微生物研究来说,人家都能对 803 个表面采样,画出空间站微生物分布图,研究怎么通过微生物改善宇航员健康了。 中国空间站 2022 年底才刚建成,真正进入应用阶段也就两年多,神舟十九号才是第四次载人任务,航天员累计驻留时间连国际空间站的零头都不到。 虽然也有再生生保、柔性太阳翼这些新技术,比如 94% 的水资源能循环利用,太阳翼效率比国际空间站高一倍,但这些都是单点突破,没法弥补整体运行经验的缺失。就像新手机再先进,也不如老机型有大量用户实测数据撑着,自然少了很多可聊的话题。 媒体和公众的新鲜感一过,差距带来的失落感就更突出了。中国空间站刚建完那阵,大家确实新鲜,每次发射都刷屏。可新鲜劲过去,一对比国际空间站的新闻,一会儿多国航天员联合出舱,一会儿又有突破性科研成果发布,再看中国空间站大多是 “航天员正常驻留”“完成常规实验” 的消息,就显得平淡多了。 国际空间站光是舱段就有 16 个,其中 3 个专门用于科学试验,还能同时停靠好几艘飞船,每次有新舱段对接、新设备安装都是大新闻。 中国空间站就三个舱段,实验柜数量有限,虽然说科研设备的重量占比和供电支持率比国际空间站高,但架不住人家基数大,2500 多项科研任务摆在那儿,咱们短期内根本追不上。 还有个隐性因素是国际话语权,国际空间站长期由美俄主导,相关的新闻报道、学术交流、科普宣传早就形成了体系,全世界的航天迷都盯着它的动态。 中国空间站虽然技术上实现了自主可控,但在国际舆论场里还没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就算有新进展,也很难获得像国际空间站那样的关注度。时间一长,连国内的公众都觉得 “没什么新东西好说”,自然就很少提了。 归根结底,不是中国空间站不值得提,而是国际空间站这个 “参照物” 太强大,无论是规模、合作广度还是运行积累,都把差距拉得太开。 在没有真正拿出碾压性的科研成果或者规模突破之前,这种 “不提” 更像是一种默认差距的无奈,等啥时候咱们的空间站能接待上百个国家的科研项目,积累出上千项成果,那时候自然有的是话题可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