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日本突然宣布了 10月31日,日本综合商社双日公司宣布,已开始从澳大利亚进口镝和铽,这些原料会先在马来西亚加工,再运往日本,这是日本首次从中国以外的渠道获取这类关键重稀土。(环球网) 这条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超想象。日本终于迈出这一步,背后藏着多少夜不能寐的焦虑?全球稀土格局,恐怕要彻底洗牌了。 中国曾供应全球九成以上的重稀土,镝和铽更是高科技产业的“命门”。日本这些年拼命寻找替代来源,动作急得像在跑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澳大利亚的稀土矿,马来西亚的加工线,每一步都踩在战略安全的神经上。 看看数据吧!一辆新能源汽车需要至少100克镝,一架F-35战机消耗的稀土更是以吨计。这些闪着金属光泽的元素,早已成为大国博弈的隐形筹码。日本这次突破,根本不是普通的商业合作,而是给全球产业链撕开了一道口子。 但问题真的解决了吗?澳大利亚的稀土品味远低于中国,提取成本高出三倍不止。马来西亚的加工技术尚不成熟,环保争议始终如影随形。这种“去中国化”的供应链,像用胶水粘合的瓷器,轻轻一碰就可能碎裂。 更值得玩味的是时间点。就在上月,中国刚刚宣布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日本此刻的官宣,与其说是胜利,不如说是自救。这种仓促转身的背后,藏着多少不甘与无奈? 全球稀土战场早已硝烟弥漫。美国重启加州芒廷帕斯矿,欧盟砸下20亿欧元构建本土供应链,如今日本又破局成功。这场资源争夺战,正把世界拖入一场危险的分裂。 产业链重组的声音喊了十年,如今终于看到实质性突破。但代价是什么?成本飙升、技术壁垒、地缘风险……这些隐形成本最终会由谁承担?答案不言自明。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