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这份没靠血缘维系的中国情,根子全在他养父母的一言一行里,是老两口把中国的家风、恩情和本分,一点点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熊德龙刚出世就成了弃儿,是一对从广东梅州到印尼讨生活的熊姓华侨夫妇收养了他。这对夫妇家境普通,日子过得紧巴巴,却把熊德龙当成亲儿子疼。逢年过节,老两口教他说广东乡音,讲岳飞精忠报国、孔融让梨的故事,就连家里的规矩都一丝不差地教给他。小时候熊德龙跟邻居孩子打架,有人骂他“洋鬼子”,养母就拎着他的耳朵告诫:“不许打架,但也不能让人欺负,咱中国人的骨气不能丢。”那会儿家里再难,每到年末养父母都要凑钱寄回梅州老家,熊德龙不解,养母就告诉他:“再苦再穷,也不能忘家忘本。”这些话像种子一样,落在了他心里。 16岁那年,熊德龙中学毕业就进了海绵厂打工,后来想自己创业,养父母二话不说拿出全部积蓄,还找亲戚朋友借了一圈给他凑本钱。他的第一家海绵厂刚有点起色,就遭遇大火烧得精光,看着废墟他最怕的是没法跟养父母交代,可老两口直接把住了大半辈子的房子卖了,把钱全塞给他:“家里清清白白,就指望你。”养父母的信任和豁得出去的支持,让他记牢了养父教的“做事要细、做人要诚”,重新建厂后他一头扎进车间改工艺,半夜还在摆弄机器,靠着这股中国人特有的韧劲,生意慢慢做大,最后成了横跨多国的熊氏集团总裁。 1979年,熊德龙第一次回到养父母的老家广东梅州,看到老宅的灰砖、门槛和灶台,他突然懂了养父母口中“根”的意思。从那以后,他就把对养父母的感恩,变成了对中国的回报。1984年梅州要办嘉应大学,他一下子捐了210万建“德龙会堂”,还动员海外华侨一起凑钱。后来又陆续捐钱修了嘉应大桥、剑英纪念大桥,让两岸的人来往更方便,给梅县人民医院捐建凤庚楼,解决当地人看病难的问题。这些年,他的捐款没停过,2020年又拿500万设了“熊德龙奖教金”,从2020到2025年每年拿100万奖励优秀教师,2023年还向梅州希望教育基金会捐了100万。 熊德龙的善举不止在梅州,贵州、云南、吉林、黑龙江这些偏远地方,都有他捐建的希望小学。他知道教育能改变命运,就像养父母教他的那样,要给更多孩子机会。除了建校盖房,他还干了件“不赚钱”的事,1993年花600多万美元收购美国《国际日报》,后来又办了印尼版,只为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为了扩大影响,他还争取到在《洛杉矶时报》每周登八个中国专栏,哪怕一开始每年亏几百万美元也不放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还组织近2000名中国基层干部去美国考察学习,让他们看看外面的先进技术。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熊德龙在印尼紧急采购了10万只口罩、10万副手套和体温计等物资,通过南航绿色通道送到广州。他还呼吁海外华侨支援祖国,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有人问他为啥对中国这么上心,他总说:“养父母给了我家,教我做中国人的道理,这份恩我要报一辈子。”他的故事后来还被改成了电视剧《亲亲中国爹娘》,讲的就是这对客家夫妇用言传身教,养出了一颗中国心的故事。 养父母去世后,熊德龙每次回梅州都要去他们墓前看看,跟他们说说中国的变化。他把养父母教他的道理又传给了孩子,让他们学中文、认老家。如今白发苍苍的熊德龙还是常说:“我没有中国血统,但我有百分之百的中国心和客家情。”他的故事清清楚楚地说明,真正的归属感从不是血缘给的,而是养父母的疼爱、规矩和“不忘本”的教诲,把他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国人,这份刻在骨子里的情,比血脉更牢固。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梵西之花
2025-11-01 19:25:34
0
阅读:37
神猪
熊德龙,真不是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