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要把除鳌拜、平三藩的功臣索额图赐死?并杀光他的儿子?
康熙四十二年五月,曾为康熙帝左膀右臂的索额图,被铁链锁身,囚于宗人府。这位擒鳌拜、平三藩、签订《尼布楚条约》的功臣,最终被康熙斥为“本朝第一罪人”,赐自尽而死,两个儿子也一同被诛。
索额图的崛起得益于显赫家世。其父索尼是四朝元老,侄女更是康熙的孝诚仁皇后。康熙亲政初期,索额图辞去侍郎一职,甘当侍卫陪伴康熙左右。他暗中训练布库少年,成功擒拿权臣鳌拜,从此成为康熙最信任的心腹。
在平定三藩之乱时,索额图与明珠政见相左,主张暂缓撤藩。当战事不利时,他竟上书要求诛杀明珠,此举让康熙看到了他排除异己的野心。从此,康熙有意让两派互相制衡,开始对索额图有所保留。
康熙二十三年,索额图因弟弟失职被削去多项要职。康熙直言“恐外戚势过大”,道出了对赫舍里家族势力膨胀的担忧。然而索额图并未收敛,反而与太子胤礽越走越近,成为“太子党”核心人物。
康熙四十一年,索额图奉命探视患病太子时,骑马至中门才下,这一看似细微的失仪行为,在康熙眼中却是对皇权的挑战。加上太子在审讯中对索额图来访目的支吾其词,更坐实了结党营私的嫌疑。
最终,康熙给索额图定下四条大罪:不知悔改、结党妄行、议论国事、藐视皇权。尤其是指控他“倡议皇太子服御俱用黄色,一切仪制几与朕相似”,触及了康熙的底线。五年后太子被废时,康熙旧事重提,将索额图两个儿子一并处死。
索额图的一生,堪称康熙朝权力博弈的缩影。他从权力巅峰坠落,不仅因结党营私,更因触碰了皇权最敏感的神经——储君之争。在帝王心中,再大的功劳也抵不过对皇权的丝毫威胁,这正是索额图悲剧的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