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一是含中国来源

宝林谈古论今 2025-11-03 08:54:47

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一是含中国来源稀土成分≥0.1%的光刻机类货物,无论产地与中转路径,均需向中方申请出口许可,并详细报备用途、用量及终端客户信息;二是针对14纳米逻辑芯片、14纳米或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的生产设备、测试设备及相关材料,出口实行逐案审批制度。 12月1日起中国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正式升级,这事儿看着是针对具体货物的规定,实则藏着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深层影响。 不少人没细琢磨那0.1%的阈值有多关键,这标准可不是随便定的——只要光刻机里中国来源的稀土成分占到0.1%以上,不管这台机器是在荷兰造的还是经第三国中转的,都得先向中国申请出口许可,用途、用多少、最终给谁用都得写明白。 这话得从稀土在光刻机里的角色说起。半导体设备里的精密部件离不开稀土的独特属性,尤其是光刻机的晶圆台和掩模台要实现纳米级精度的高速运动,核心驱动力就来自钕铁硼稀土永磁体构建的磁悬浮系统。 单台EUV光刻机里得装几十公斤这种磁钢,缺了它根本达不到生产高端芯片的精度要求。之前有些企业想通过境外加工稀释成分、中转洗白等方式规避监管,现在这0.1%的阈值直接堵死了这些门道,毕竟主流光刻机的稀土部件占比远高于这个数。 更关键的是另一项针对芯片设备的管控,14纳米逻辑芯片、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的生产设备、测试设备及相关材料,出口都得逐案审批。 这可不是简单走流程,商务部10月9日发布的公告里写得很清楚,要是用途涉及军事领域或者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原则上直接驳回许可申请。就算是民用高端芯片生产,也得一案一议核查清楚,避免关键技术通过供应链流向敏感领域。 这波管控能落地,根本在于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的话语权。数据摆在那,全球70%的稀土开采、90%的分离加工和93%的磁体制造都攥在咱们手里。 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早有体会,彭博社披露他们正紧急游说盟友找稀土替代方案,还在为可能的出货延迟做准备。要知道ASML之前受美国压力,连DUV光刻机对华出口都要申请许可,现在轮到他们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这产业链上的牵制从来都是双向的。 美国的芯片企业这会儿也坐不住了。有大型芯片公司的高管已经在急着排查产品里的中国稀土成分,担心许可审批卡住供应链。 乔治城大学的分析师早就点透了,半导体价值链里,稀土化学品和稀土磁铁是最脆弱的环节,中国这招直接击中了高端制造的"命门"。之前镓、锗管制时国际价格单日暴涨42%的先例还在,这次稀土管控落地,相关部件价格上涨几乎是必然。 值得说的是,这新规可不是激进的"一刀切",反而透着精细化管理的思路。比如紧急医疗、灾害救助这类人道主义用途,不用申请许可但要事后报备;普通工业用途的申请会正常审核,只有高敏感的高端芯片设备才卡得严。 厦门大学的林伯强教授说得中肯,这既是维护资源安全的决心,也是对西方技术封锁的对等回应——你能用技术来源卡我脖子,我自然能用资源和技术输出立规矩。 其实早有铺垫,2025年4月中国就对稀土物项实施过管制,相关技术更是早在2001年就列入限制出口目录。这次升级是因为有些境外组织把中国稀土加工后转去敏感领域,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 按照《出口管制法》的规定,这种基于安全利益的管控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专家都承认,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严格的出口管制,全球企业都得遵守。 ASML的处境挺有代表性,他们几任CEO都警告过美国,技术封锁只会加速中国自主研发,但美方没听。现在中国稀土管控落地,ASML不仅要面对成本上涨,还得担心失去曾经的第二大市场。 更现实的是,替代稀土来源没那么好找,开采和加工的技术壁垒、环境成本都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这也是他们急着游说的根本原因。 说到底,这波管控不是为了搞对抗,而是立规矩。中国作为稀土供应大国,既要保护不可再生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也要防止核心资源被滥用。 新规里既明确了红线——涉军涉恐用途坚决不许,也留足了空间——合法合规的民用合作可以协商。 12月1日只是个起点,这背后是全球产业链话语权的重新平衡,毕竟在高度关联的制造体系里,谁也没法真正脱离别人的核心资源独善其身。

0 阅读:64
宝林谈古论今

宝林谈古论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