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天·斯蒂格利茨说,中美两个国家都不太高兴,美

烟雨评社 2025-11-03 11:53:21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天·斯蒂格利茨说,中美两个国家都不太高兴,美国不想当第二,中国压根儿也不想做老大。这样的声音,其实这些年在咱们舆论场上一直有说,从奥巴马当政时想搞G2时就在调侃。 时间拉回 2009 年,奥巴马政府刚上台不久,就有官员抛出 G2 构想,意思是让中美两国联手主导全球经济治理。当时这提议在国内舆论场激起一片讨论,不少人调侃 “这是想拉着中国当‘副驾驶’,一起维护美国的‘驾驶位’”。中国的态度很明确,没接这个话茬,反而强调多边主义的重要性。 现在回头看,那时候的拒绝,其实已经埋下了 “不想做老大” 的伏笔。而美国那边,推 G2 的底气源于对 “老大” 位置的绝对自信,可没过几年,这种自信就被经济数据的变化慢慢侵蚀了。 斯蒂格利茨作为经济学家,看得最清楚的就是实力对比的暗流涌动。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 GDP 早在 2015 年就超过了美国,制造业领域的差距更是越拉越大。 2024 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 32%,比美日德韩四国加起来还多,联合国预测到 2030 年这个比例会升到 45%。 但中国的反应始终很克制,即便在芯片等领域遭遇美国层层制裁,反制也精准控制在合理范围,2023 年对镓和锗实施出口许可审查,2024 年加码限制时也没扩大冲突范围。 2024 年 4 月布林肯第二次访华,双方敲定五点共识,中国也没在美方指责声中采取强硬对抗,而是以商谈的方式管控分歧,这些做法都透着 “不争老大” 的务实。 美国的 “不想当第二” 则写在了政策细节里。2018 年以来,从加征关税到把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再到限制芯片制造设备出口,打压手段一轮接一轮。 2025 年 3 月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中国加征 10% 关税,总税率达到 54%,国会比白宫更激进,2024 年 12 月一次性将 136 家中国实体纳入管制,2025 年 1 月又加码限制 11 家相关实体。 斯蒂格利茨点出了关键:美国社会普遍有 “理所当然的世界第一” 的认知,叠加 “让美国重新伟大” 的舆论引导,当经济数据显示中国不断逼近时,就容易陷入焦虑,进而做出不理智的决策。 比如贸易逆差问题,中国对美经常账户盈余占本国 GDP 比例仅 5%,低于日本、德国,却因经济体量成为美国转移国内矛盾的靶子。 这种定位差异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得更明显。美国习惯了 “老大” 的行事逻辑,在巴以问题上 4 次动用安理会否决权破坏停火努力,向以色列提供大量军事援助,把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变成服务自身利益的工具。 而中国始终强调以国际法为基础,派中东问题特使上百次穿梭斡旋,还邀请巴勒斯坦各派在北京达成和解对话,提出 “三步走” 倡议推动停火,践行着共同安全观。 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从未主动挑起战争,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里第一大维和出兵国,却从不说自己要主导国际秩序,反而通过 “一带一路” 倡议为共建国家创造 42 万个工作岗位,用实际行动诠释 “不做老大” 的立场。 斯蒂格利茨提到的 “信息不对称” 让这种错位更突出。美国傲慢地拒绝理解中国的合作共赢理念,中国也难以洞悉美方政策背后的复杂动因。 比如美国总把中国的发展视为威胁,却回避自身产业链空心化、政策短视等问题;中国坚持多元合作,2024 年对全球 151 国投资达 1438 亿,同比增长 10.5%,即便中美贸易占比降至 12.3%,也能通过多元化策略增强韧性。 这种互动模式从奥巴马时期的 G2 提议就初现端倪,只不过那时美国是想 “带着中国玩”,现在则是怕 “被中国超过”,而中国的立场始终没变 —— 不抢 “老大” 的位置,只走自己的路。 其实两国并非没有共存空间,特斯拉 FSD 在中国落地、中美在曼谷对话定调 “交流竞争对抗常态”,都说明分歧中仍有合作可能。 斯蒂格利茨警告过,美国的敌对政策可能让世界分裂,而全球经济 2025 年增速已下调至 2.8%,更经不起阵营对抗的折腾。或许就像舆论场上那些年的讨论,中美未必需要非要分个 “老大老二”,找到相互尊重的相处方式,才是对全球更负责任的选择。 中美两国的对抗,对谁都没有好处,最终只会导致两败俱伤,让全球经济和国际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当美国真正放下“老大”的架子,以平和、理性的心态看待中国的发展,才能打破当前的僵局,实现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创造良好的条件。

0 阅读:1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