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先说说这深入骨髓的窝里斗和不团结,简直是消耗精英家底的第一杀手。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每年数十万华人移民中不乏学术、技术精英,可这些人落地后就成了“散沙”,来自不同地区的华人先分了派系,连社区活动都要按籍贯划圈子,更别说抱团做事了。特朗普时期搞非法移民遣返,华人社区直接乱了阵脚,有合法身份的骂非法移民“给群体抹黑”,非法移民怨合法者“见死不救”,相互指责谩骂,连个统一的应对方案都拿不出来,最后只能各自挨宰。日常里的小事更见端倪,有华人在纽约街头急着找厕所,进中餐厅求助却被冷漠拒绝,反而肯德基的外国服务生热情帮忙,网上一搜全是“出国先防同胞”的吐槽,这种互不援手的风气,让华人连最基本的社区互助都做不到。反观印度裔,在硅谷搞“家族式抱团”,高管上位后立马把老乡、校友拉进公司,哪怕马斯克开除一批印度裔高管,他们依旧能靠内部网络快速站稳脚跟,这种凝聚力是华人想都不敢想的。 遇事隐忍的怯懦,更是让华人一次次错失争取权益的机会,慢慢被主流社会压成了“边缘人”。2024年芝加哥大学的调查显示,68%的华裔每个月都要遭遇歧视,27%的人常面临人身威胁,可真正站出来反抗的少之又少。2014年华裔警察梁彼得意外开枪致人死亡,明明之前白人警察类似行为都无罪释放,他却成了近十年唯一被判刑的纽约警察,十几万华人终于上街抗议,却被“黑人生命也是命”的组织指责“想当白人”,最后不了了之,连基本的公平都没争到。新冠疫情时,华人医师协会两周筹集8万美元捐防护用品,转头就被政客骂“病毒传播者”,商店被砸、老人被打,大多数人也只是默默忍了,顶多换个街区生活,哪像黑人靠民权运动硬生生拼出9000名当选官员,从3名国会议员涨到48名,把诉求塞进政治议程里。这种“忍一时风平浪静”的心态,到最后变成了“退一步步步紧逼”,连孩子的教育资源都保不住,2021年加州削减亚裔录取名额,华人社区怨气冲天却没组织起有效反击,眼睁睁看着法案通过,这就是长期隐忍的代价。 最致命的还是没半点拿得出手的政治势力,在美国这个“权力决定资源”的社会里,没有政治话语权,再精英的后代也难站稳脚跟。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非洲裔1976年只有300多位当选官员,2016年就涨到9000名,国会里占48席,还出了奥巴马、哈里斯这样的最高层官员,他们靠铁票仓和集体投票,硬生生拿到了教育、就业的倾斜政策。印度裔虽然从政人数不如黑人,却靠商业和科技圈的抱团形成了隐形权力,谷歌、微软的印度裔CEO会悄悄扶持同胞,连H1B签证抽签都能靠外包公司抱团提高中签率,把资源牢牢抓在手里。可华人呢?国会里的华裔议员屈指可数,连个能代表群体发声的“代言人”都没有,202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报告直接点出,华裔在代际财富和政治参与上存在断层,就算收入不低,也进不了核心圈,遇到结构性打压只能认栽。加州、德州限制华人买房的法案投票时,连个站出来反对的华裔政客都没有,这种“政治失语”,让华人的利益成了随便切割的蛋糕。 更可悲的是,这种短板还在代际传递。第一代精英移民大多靠技术站稳脚跟,满脑子“只要自己努力就好”,从不教孩子要抱团、要参政,反而灌输“少惹事”的观念。第二代华人在美国长大,既没学到父母的拼劲,又丢了集体意识,面对职场“隐形天花板”,只会默默跳槽而不是联合维权;看到同胞被歧视,只会躲得远远的而不是一起抗议。2021年《反新冠仇恨犯罪法案》通过后,51%的华人对处理结果不满,可除了抱怨,没几个人去登记投票、联系议员,反观黑人会用选票逼着政客兑现承诺,印度裔会靠游说团体修改政策。 久而久之,华人精英的优势就被消耗殆尽了。第一代靠专业技能赚的钱,第二代因为没资源、没靠山,在教育、就业上处处吃亏;第一代积累的人脉,因为不抱团很快散掉,比不过印度裔的“圈子资源”;遇到歧视和不公时,因为没政治势力撑腰,只能被动接受,比不过黑人的“抗争底气”。2025年搜狐网的报道里说得明白,美国精英的定义从来不止个人能力,更看群体力量,黑人和印度人靠团结拿到了资源和话语权,而华人只顾各自为政,两代之后自然从精英滑向普通。这不是能力不行,而是那些不团结、爱内耗、遇事忍的短板,早就注定了这样的结局。
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为什么会
梵西之花
2025-11-03 12:25: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