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得知毛主席下令炮轰英舰后,斯大林感叹:我们还是小看了这个东方人,此人

沈言论世界 2025-11-03 14:55:36

1949年,得知毛主席下令炮轰英舰后,斯大林感叹:我们还是小看了这个东方人,此人不仅有傲骨,更有虎胆!   1949年4月,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长江以北的大片地区已被解放军攻克。南京政府即将崩溃,长江成为关键的战略防线。   就在解放军准备渡江之际,英国皇家海军的“紫石英号”驱逐舰突然出现在长江中游,声称是“护侨”和“执行常规任务”。   但这种“巧合”显然耐人寻味。一个即将更迭政权的国家,外来军舰不请自来,且穿越战区核心区域,怎么看都不像是一次单纯的例行巡航。   新中国还未正式成立,政权尚未稳固,外界普遍认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央政府会采取谨慎、观望的态度,避免与西方列强正面冲突。   尤其是面对老牌帝国主义英国,很多人以为毛主席会暂时退让,为的是争取西方至少的“中立”态度。   可事实恰恰相反,毛主席没有丝毫犹豫,命令驻守长江的解放军炮兵部队,立即开火驱离英舰。   这一举动震惊四座,不仅英国措手不及,连一向自诩“老大哥”的斯大林也没想到毛主席会如此果断强硬。   斯大林的感叹不是出于惊讶,而是出于对毛主席政治风格的重新评估。在苏联看来,中国共产党虽然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但长期以来依赖苏联的支持,许多苏联高层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会更“听话”。   然而,毛主席的选择表明,他不愿做任何国家的附庸,也不惧怕任何形式的压力。毛主席深知,国家尊严和主权不容践踏,哪怕是刚刚起步,也要让世界看清新中国的底线。   这场炮火不仅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军威,也打出了政治上的主动权。英国事后虽然抗议不断,但也不得不承认“紫石英号”擅闯战区属实。   英方原本期待通过示威性巡航来测试新政权的底线,结果却碰了钉子。此事之后,西方国家在处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关系时开始更为谨慎,意识到北京政权并非软柿子,更不是可以随意摆布的“革命政权”。   毛主席的这个决策,其实并不只是一次单纯的军事反击,更是一次深谋远虑的战略表达。他清楚地认识到,国家主权的捍卫不能靠外交修辞,也不能靠一味忍让。   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实力和态度本身就是话语权的组成部分。一个新兴的国家,要想赢得尊重,首先必须敢于说“不”。   尤其是在建国初期,任何一次退让都会被解读为软弱,任何一次妥协都会被误认为可以继续施压。   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也极大鼓舞了国内军民士气。长江战役正值关键时刻,在国民党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情况下,毛主席的坚定决断无疑释放出明确信号:新中国不但能打胜仗,还敢于与世界老牌强国叫板。   从那一炮开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逐渐清晰:不是挑衅者,但也绝不做退让者。毛主席用实际行动为新中国争得了尊严,也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东方巨人已经觉醒,不再任人宰割。   正如斯大林所言,这个东方人,不仅有傲骨,更有虎胆。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外交风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经风雨而不改其色。

0 阅读:148

猜你喜欢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