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

桉闻通史 2025-11-03 16:10:59

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言“重夺第一”,结果得意劲儿还没捂热,就被泼了盆冷水。   懂行的都知道,去年起全球航运公司,都在往 “绿色船舶” 上转,甲醇动力、氢燃料船才是香饽饽,而韩国 1 月抢的订单里,八成以上还是传统 LNG 船,甚至有不少是利润薄到贴地皮的常规集装箱船。   现代重工的老工人私下都吐槽,“加班加到腰断,算下来每艘船的利润,还不如十年前”,可韩媒不管这些,光盯着 “62%” 的数字吹牛皮。   这股热乎劲儿还没焐热,丹麦马士基一纸 40 艘的大单,直接把他们浇了个透心凉。要知道马士基可是全球航运界的 “老大哥”,他们的订单往哪砸,基本就代表了行业的风向。   这次人家点名要甲醇动力集装箱船,每艘载重 1.6 万吨,全是眼下最抢手的绿色船舶,直接一纸合同甩给了中国船舶集团。   韩国船厂直接傻了眼,他们不是不想抢,是真没这个本事。这些年韩国一门心思啃 LNG 船的老本,把研发经费全砸在旧技术上,2024 年在绿色船舶领域的专利数量,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   现代重工去年才勉强造出,首艘甲醇动力试验船,连自家工程师都承认 “可靠性还差着点”,哪敢接马士基这种要求严苛的订单。   反观中国,江南造船厂早就有成熟的甲醇动力生产线,2023 年就交付了 12 艘同类型船舶,马士基考察时亲眼看见,从船体焊接到动力系统安装全程自动化,工期比韩国短 20%,成本还低 15%。   更打脸的是,韩国这波 “高份额” 压根是虚的。克拉克森航运数据显示,1 月韩国拿到的 LNG 船订单里,有 30 万吨是 “重复计算”。   一家希腊船东同时跟现代和大宇签了意向书,韩媒直接把两边的吨位都算进了自己的盘子。等人家最终敲定只给现代重工时,那 15 万吨的 “水分” 才露了馅,可这时候狂欢的稿子早就发遍了全网。   说起来这也不是韩国第一次犯糊涂。2019 年他们也曾靠 LNG 船订单,短暂反超中国,当时韩媒也是喊着 “永久领先”,结果不到半年就被中国的大型集装箱船订单反杀。   那次他们吃的亏还不够?非要等到别人把蛋糕分完了,才想起补技术短板。现在全球都在搞 “碳中和”,国际海事组织明确要求 2030 年绿色船舶占比必须超 40%,韩国还抱着传统船舶的旧饭碗不放,这不就是等着被淘汰?   最讽刺的是,韩国造船业的 “老底” 还是中国给的机会。早年间中国造船业刚起步时,韩国靠着技术壁垒漫天要价,一艘 LNG 船能比成本价高 3 倍。中国硬是砸了 20 年研发,从焊接工艺到动力系统全靠自己啃下来,2022 年终于打破垄断,把 LNG 船价格拉回合理区间。   可韩国非但不跟着升级,反而开始搞 “低价抢单”,2024 年为了抢订单,把一艘 LNG 船的利润压到只剩 5%,这哪是抢订单,分明是捡了别人不爱要的硬骨头。   马士基的采购总监接受采访时说得实在:“我们选中国不是看份额,是看实力。他们能保证 2026 年前交完 40 艘船,还能配套提供甲醇燃料供应方案,韩国现在做不到。”   这话戳中了韩国的痛处,他们的绿色船舶产业链断了,造得出船却找不到稳定的燃料供应商,而中国早就和中东的甲醇厂签了长期协议,船还没造好,燃料的事儿已经落地了。   现在再看韩国船厂的处境,简直是自作自受。1 月抢的那些低利润订单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蔚山船厂的库存钢材堆得像山,可钢材价格涨了 10%,算下来每艘船都要亏着钱造。   想转产绿色船舶吧,研发经费缺口高达 20 亿美元,政府的补贴还没批下来。韩媒也不喊 “重夺第一” 了,转而骂 “马士基偏心”,可骂归骂,订单已经落在中国手里,江南造船厂的龙骨都开始铺了。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造船业压根没把韩国的 “狂欢” 当回事。1 月故意放缓接单节奏,其实是在清理传统船舶的库存,集中产能攻绿色船舶。中船重工的内部消息说,他们早就预判到马士基会有大订单,提前备好了甲醇动力系统的零部件,就等着对方下单。这种 “料敌先机” 的本事,可比韩国盲目的抢单高明多了。   想想这些年中韩造船业的拉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一时的份额靠运气,长久的领先靠实力。” 韩国总想着靠老技术吃老本,靠炒作数据撑场面,可行业迭代不等人。   现在全球航运公司都在往绿色转型上冲,中国已经把船舵握在了手里,韩国要是还醒不过来,下次可能连汤都喝不上了。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桉闻通史

桉闻通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