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说: “长期悲伤的人会贫血,长期愤怒的人会胃痛,长期恐惧的人会

薇薇呀 2025-11-03 23:13:35

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说: “长期悲伤的人会贫血,长期愤怒的人会胃痛,长期恐惧的人会无神,长期思虑的人会无志,长期难过的人会愚蠢,长期开心就会增加智慧和健康。” 我从医多年,每天要接诊很多病人。直到三年前那个秋天的雨夜,我才真正开始理解“病由心生”这四个字。 那晚急诊室送来一个昏迷的老人,血压低得吓人,血色素只有正常人的一半。抢救到凌晨,他终于醒了。我问家属:“他平时吃什么?” 女儿哭着说:“爸自从妈走后,每天就吃几口白粥,说没滋味。” 我看着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突然想起医书上那句话:“长期悲伤的人会贫血。”原来心真的能饿死身体。 第二天坐诊,来了个胃溃疡复发的商人。他捂着上腹,额角青筋暴起:“医生,快给我开最好的药,下午还要去法院。” 我问:“和谁打官司?” “我亲弟弟。”他咬牙切齿,“他竟敢私吞老宅的拆迁款。” 开药时,我多写了一句处方:“此药忌愤怒服用。” 他愣了下,抓起处方头也不回地走了。望着他僵直的背影,我仿佛能看见他胃里那团火在灼烧黏膜。 最让我触动的是小区保安老陈。他儿子欠了赌债跑路,讨债的天天来闹。不到半年,老陈的眼睛就没了神采,看人时瞳孔像蒙着灰。 “李医生,我是不是快瞎了?”他怯生生地问。 我检查完告诉他眼睛没事。他反而失望:“那为什么我看什么都灰蒙蒙的?” 我知道,这是长期恐惧抽走了他眼中的光。 但真正让我决心改变的,是我自己。 那段时间,医院评级,我连续一个月每天只睡四小时。某个深夜写材料时,我突然想不起“听诊器”三个字怎么写。拿着笔的手悬在空中,大脑一片空白。 “长期思虑的人会无志。”我对着空气说出这句话,突然笑出声来,我连自己最爱的职业都开始厌倦了。 从那天起,我在诊室里放了本特别的病历。不记病理,只记心情。 第37号病人,女,52岁,因女儿远嫁终日以泪洗面,三个月内记忆力衰退40%。 第81号病人,男,63岁,退休后沉迷炒股,焦虑失眠,诱发房颤。 直到遇见卖豆腐的刘嫂。 她每天凌晨三点起床磨豆子,六点出摊,永远哼着不成调的山歌。来看感冒时,她从布袋里掏出一块温热的豆腐:“李医生,这个降火。” 我发现她的血常规指标好得不像六十岁的人。 “您有什么养生秘诀?” 她大笑:“哪有什么秘诀!就是今天豆腐卖光了开心,没卖光也开心,留着自己吃更开心!” 那天我第一次在病历上写:第156号病人,长期开心,建议全院学习。 我开始悄悄实践。 给病人开药时,我会多说一句:“记得每天找个理由笑一笑。” 起初同事们笑我疯了。但三个月后,复诊的高血压患者里,按时来“情绪复查”的人,血压控制得最好。 老陈再来时,眼里有了些许神采。他说现在改行送快递了,“虽然累,但每天都能看见不同的人,比守着空荡荡的门岗强。” 我给他测了视力,竟然真的提升了0.1。 上周,那个胃溃疡的商人又来了。他胖了些,脸上不再紧绷。 “医生,我和弟弟和解了。”他放下一个果篮,“你说得对,生气伤胃。” 我看着他最新的胃镜报告,溃疡面缩小了八成。 今天下班时,晚霞满天。我绕道菜场,买了刘嫂最后一块豆腐。 她正在收摊,边擦汗边唱:“豆腐圆圆,生活甜甜...” 我突然明白,我们都是情绪的容器。装进什么,就呈现出什么样子。悲伤让血液稀释,愤怒让胃壁灼伤,恐惧让眸光黯淡。而快乐,是这个容器最好的保养剂。 回到诊室,我在那本特殊病历的最后一页写下: 最佳处方:每日三次,每次不限量,饭后睡前皆可。成分:发自内心的欢笑。副作用:增加智慧与健康。 然后把本子锁进抽屉。有些药方,终究要每个人自己开给自己。 孔子:“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忧”、“惑”、“惧”这些负面情绪,正是消耗我们气血精神的内在贼寇。 弥尔顿:“心是居其位,只在一念间;天堂变地狱,地狱变天堂。” 一个长期喜悦的心,能为自己创造一个滋养智慧与健康的内在环境。 悲伤,是一种向内坍塌的能量。长期的悲伤,如同一个看不见的伤口在持续失血。它消耗的不仅是眼泪,更是对生活的热情与行动的意志。 当一个人说“心都碎了”时,他的身体真的在以贫血的方式呼应这种能量的枯竭。 胃,不仅是消化食物的器官,也是消化情绪和压力的器官。 那些无法对外宣泄的愤怒、无法解决的冲突,就像无法被胃酸分解的坚硬石头,最终会磨伤胃壁,形成溃疡。 “神”是一个人的精气神,是生命活力的光华。长期处于恐惧中,人的精神会像受惊的小鸟,时刻警惕,四处逃散,无法凝聚,自然显得“无神”。 相反,人在喜悦、平和时,身体内分泌系统处于最佳平衡,免疫系统更为活跃,大脑也更为清晰和富有创造力。 最终,我们都需要学会成为自己情绪的医生,懂得观察、诊断,并开出最适合自己的“情绪处方”。这份处方的核心成分,永远是那一味看似简单、却效力无穷的“开心”。

0 阅读:52
薇薇呀

薇薇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