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越南人,在谈到华人的时候说道“自己发现80年代,90年代,移民美国的这一批华人,只要一提到中国的好,这帮人就接受不了” 这批80年代、90年代移民美国的华人,大多是带着对国内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国的憧憬离开的,他们的心态早就被当时的时代环境钉在了“美国更好”的认知里。 那时候的中国刚改革开放没多久,物资还不算充裕,不少地方买东西还需要粮票、布票,普通人一个月工资也就几十块钱,住的是狭窄的老房子,出门主要靠自行车。 而美国在他们眼里就是“天堂”,听人说那边超市里商品堆成山,随便买不用抢,工人一个月赚的钱比国内一年还多,住的房子带院子,出门开汽车。 为了去美国,很多人不惜找蛇头花几万块偷渡,这笔钱在当时的中国能盖好几栋房子,他们得在美國干三四年才能还清债务,这样的付出让他们从骨子里认定“美国一定比中国好”,不然自己的苦就白受了。 他们到美国后的生活其实大多很底层。根据调查,来自中国大陆的华裔里,43%都集中在餐馆饮食、成衣和建筑业,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中小学,根本进不了美国的主流行业。 每天在餐馆后厨刷盘子到凌晨,在成衣厂踩着缝纫机赶订单,在建筑工地扛钢筋晒太阳,一年到头赚一万二到三万五美元,看着比国内收入高,可在美国除去房租、吃饭,根本剩不下多少。 为了省钱,他们大多挤在唐人街的小公寓里,买二手车代步,打个国内长途电话都要犹豫半天。 这种辛苦的日子里,他们只能靠着“美国比中国好”的念头撑着,要是承认中国有一点好,就等于否定了自己当初背井离乡的选择,等于承认自己没必要遭这份罪,心里根本过不去这个坎。 更关键的是,他们获取国内信息的渠道全是偏负面的。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打电话贵得要命,和家里联系主要靠书信,一封信要走一两个月,能说的都是家长里短,根本没法全面了解国内的变化。 而美国的媒体本来就对国外新闻关注少,90年代整整十年里,大多数美国人只熟悉海湾战争这些国际大事,对中国的了解全是错的,30%的人以为香港是独立国家,26%的人觉得台湾是联合国成员。 偶尔报道中国,还净捡些问题说,比如90年代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窃取核机密”指控,后来证明根本是假的,可这些消息却在华人社区里传开了。 他们身边的人也都是类似背景的移民,大家聚在一起聊的都是美国的好处、国内的难处,没人会说中国的进步,时间长了,他们就觉得中国还是老样子,甚至更差了。 还有个身份认同的问题在里面。不少移民为了在美國站稳脚跟,刻意和中国划清界限。有个92年去美国的留学生就说,既然定居在美国,就该对这里忠诚,不能有客居心理,要像爱自己国家一样爱美国。 这种想法在当时很普遍,他们觉得只有否定中国的好,才能证明自己是“真正的美国人”,才能被主流社会认可。尤其是那些偷渡来的移民,身份不合法,心里更虚,只能靠夸美国、贬中国来找到存在感。 要是这时候有人说中国的好,比如国内能吃饱穿暖了,城市变漂亮了,他们第一反应就是不信,觉得是骗人的,就算是真的,也会找出各种理由反驳,比如“那肯定是表面现象”“好的地方都是给当官的享受的”,不然自己多年的坚持就成了笑话。 他们也没机会亲眼看看国内的变化。90年代后期虽然有不少高学历华人回中国发展,可这些底层移民根本没这个条件,他们连美国本土都很少走出唐人街,更别说回国了。 一来一回的路费就要花掉大半年积蓄,而且他们在美国的工作都是干一天赚一天的钱,根本不敢轻易请假。 就这样,他们对中国的认知一直停留在离开时的80、90年代,觉得国内还是物资匮乏、交通落后,当听到有人说中国的好,自然接受不了。 这种心态就像老顽固守着旧规矩,不是他们故意抬杠,是过去的经历和闭塞的信息,把他们的想法框死了,让他们没法相信中国真的能变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