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民日报了!4日报道,浙江一男子腿脚不便,在路口拉着一车货物艰难上坡,拉到一半时顿住,车子还在往后溜车,骑车的好心人发现后,立刻掉头施以援手,两人合力三轮车被推上坡,此刻路口绿灯刚好亮起,网友:世界破破烂烂总有人缝缝补补! 浙江一个路口的行车记录仪,拍下了这样一幕,一位肢体残疾的男子拉着满载货物的三轮车上坡,车在半坡突然开始后溜,一位骑电动车的路人看到后,立即调头回来帮忙,两人合力把车推上了坡顶。 从视频可以看到,这位男子走路时身体明显倾斜,上坡时他把身体重心压得很低,一只手抓着车把,另一只手扶着路边的台阶借力,但三轮车装得太满,在坡道中段开始往后滑。 就在这时,一辆电动车从旁边经过,骑车人先是正常通过,但几秒钟后突然刹车,掉头回到了坡道下方,他把电动车停好,走到三轮车后面,用身体顶住车尾,和男子一起用力,大约十几秒后,三轮车被推上了坡顶。 这段视频在网络传播后,很多人留意到一个细节,当三轮车被推上坡顶时,路口的红灯正好变成绿灯。这个时间点的巧合,让整件事显得格外温暖。 类似的互助场景其实并不少见,去年在杭州,一位外卖员骑车摔倒,餐盒散落一地。路过的几位行人停下来帮他捡餐盒、整理车辆,还有人帮他查看身体有没有受伤,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外卖员继续送单去了。 在宁波,一位80多岁的老人推着坐轮椅的老伴过马路,因为人行道有台阶,轮椅卡住了,三位路人看到后,一个抬轮椅前部,两个托着后面,把轮椅抬过了台阶,老人连声道谢,几位路人摆摆手就走了。 这些事情的共同点是,助人者都没有停留太久,帮完忙就继续自己的行程,没有拍照留念,没有留下姓名,也没有要求回报,对他们来说,这就是路过时顺手做的事。 这类行为被称为“亲社会行为”,研究显示当人们看到他人遇到困难时,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产生共情反应,如果周围环境安全、时间允许,很多人会自然地产生帮助的冲动。 但现实中,也有人因为担心被误解、害怕麻烦而选择不伸手。近年来一些“好心帮忙反被讹”的新闻,确实让人产生顾虑,不过从统计数据看,这类情况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的助人行为都能得到感谢和认可。 视频中那位骑电动车的人,他的选择其实很简单:看到有人需要帮助,能帮就帮,这种朴素的善意,不需要太多复杂的理由,而正是这种简单直接的行动,构成了社会互助的基础。 对于那位拉车的残疾男子来说,这次帮助可能避免了一场小事故,如果三轮车溜下坡,货物可能损坏,还可能影响路口交通,更重要的是,在最吃力的时候得到帮助,这份温暖会让他记很久。 这个故事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也没有感人肺腑的对白,它只是发生在某个普通路口的一个瞬间,但就是这些平凡的瞬间,让城市变得更有温度。 “这个掉头的动作太帅了!” 很多网友会被好心人毫不犹豫转身的瞬间打动。 有人会说:“最打动人的就是大哥已经骑过去了,又从后视镜看到,立马掉头,这个动作比什么都真实,说明他是真的看不得别人吃苦。” 这种不假思索的善意,往往最动人。 “生活不易,但总有人为你点亮一束光” 评论里常能看到对生活不易的共鸣。 有人可能留言:“看着大哥歪着头、使劲蹬地的样子,鼻子一下就酸了,都是为了生活拼命的人,太不容易了。” 也会有人补充:“这大哥推的不仅是一车货,更是一个家的生计啊。还好遇到了好人,不然货物散了损失就大了。” “善意会传染,为好人点赞”,大家乐于传播这种正能量。评论中常有这样的声音:“看到这种新闻就觉得社会还是有温度的,好人一生平安!” 也有人会分享类似经历:“想起上次我的车坏在半路,也是一个陌生人帮我推到路边。这种雪中送炭的温暖,能记一辈子。” 这种分享能让温暖的氛围扩散开来。 “绿灯亮起那一刻,像是安排好的一样”,不少网友会关注到细节的巧合,“最巧的是车子刚推上去,绿灯就亮了,就好像连红绿灯都在为他们让行,预示着接下来一路畅通,好人有好报!” 这种巧合的发现,让故事更添一份暖意,“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对于这样的善举,网友们总是不吝赞美。 有人会说:“人美心善!给这位热心大哥点一万个赞!” 也有人感慨:“这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才是现实生活中真正的英雄。” 您是否也曾是在困境中被陌生人“搭把手”的那个人?或者您是否也曾为他人伸出过援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故事,让我们一起传递这份人间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