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5日,血战长沙的李玉堂被枪杀于台北碧潭刑场。临死前,蒋介石亲自在判

承影简史 2025-11-05 19:14:50

1951年2月5日,血战长沙的李玉堂被枪杀于台北碧潭刑场。临死前,蒋介石亲自在判决书上批了一个“耻”字,而李玉堂同样高呼:一生为国,如此下场,心有不甘! 要知道李玉堂可不是普通大头兵,黄埔一期毕业的老资格,当年在长沙会战里打出过大名堂,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候,他带着第十军硬抗日军,四天四夜没让敌人踏进城里一步,蒋介石都亲自给他发电报夸过。 那会儿他在战场上有多硬气?敌人的炮弹把他跟前的咸菜碗都打碎了,他照样举着筷子吃饭,这股劲儿在军中传了好些年。可以说,抗日这块儿,他是真刀真枪拼过命,“一生为国” 这四个字,他担得起。 可到了内战后期,他的日子就不好过了,1948 年守兖州,城破之后他伪装成士兵逃了出来,本来以为自己够忠心了,结果蒋介石直接给了他个 “永不叙用”,把他晾在一边。 后来薛岳把他拉到海南当防卫副司令,这时候国民党已经快撑不住了,他心里肯定也清楚这摊子事儿不靠谱。 刚好他妻子的弟弟陈石清是地下党,过来劝他率部起义,和平解放海南,他其实动心了,还亲笔写了信让夫人去联络解放军。 可坏就坏在时机上,叶剑英那边 “火速起义” 的密电刚发出来,解放军就已经登陆海南了,琼州海峡被战火封了,消息根本传不到他手里。 他手里的兵又不是自己的嫡系,真要起义未必能控制住局面,犹豫来犹豫去,最后没赶上起义,只能跟着残兵逃去了台湾,可是他这一犹豫,就给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到了台湾之后,李玉堂直接被撤职,天天在家闲着,本以为能混个安稳,没想到特务早就盯上他了。 他身边一个叫李刚的副官,其实是地下党,被捕后受不了拷打,把策反的事儿全招了,李玉堂听说后赶紧写信让内兄陈石清快跑,结果这封信刚送出去就被特务截了,人赃并获,他和妻子陈伯兰当场就被抓了。 接下来的审判更透着荒唐,审判长钱大钧查来查去,觉得李玉堂也就是 “知匪不报”,没真的通敌,先是判了七年,后来改判十五年,说到底还是想给他留条命。 可案卷递到蒋介石那儿,老爷子拿起笔就批了个大红的 “耻” 字,就这一个字,直接把有期徒刑改成了死刑。 1951 年 2 月 5 日,正好是农历除夕,一大早李玉堂和妻子就被押到了台北碧潭刑场,两声枪响,俩人头都没了。 临刑前李玉堂喊的 “一生为国,如此下场,心有不甘”,不是瞎编的,他遗书里都写着类似的话,字里行间全是愤懑。 蒋介石为啥非杀他不可?还批个 “耻” 字?说白了就是自己心虚,那时候国民党刚从大陆逃到台湾,人心惶惶,蒋介石最怕的就是自己人动摇。 李玉堂是黄埔嫡系,还是抗日功臣,这种人要是有了 “通共” 的嫌疑不杀,其他人更要胡思乱想。 那个 “耻” 字,哪儿是说李玉堂耻辱,分明是蒋介石觉得自己的嫡系将领居然有二心,丢了他的脸,更是怕这种 “动摇” 传染开,所以拿李玉堂当靶子,杀鸡儆猴,告诉所有人谁敢有二心就是这个下场。 可李玉堂真的 “耻” 吗?完全不是,他抗日的时候没含糊过,后来想起义也是看清了国民党的烂摊子,想为国家少流血,结果因为联络不上错失机会。 就算退一万步说,他到死都没真的做过对不起国家的事儿,反而把命丢在了自己人手里,这哪儿是他的耻,分明是蒋介石的狠和蠢。 更讽刺的是,后来两岸都给李玉堂正名了,1983 年,山东省政府报国务院批准,直接追认他为革命烈士,认可他当时已经接受了起义条件,只是因为战事没办成。 连台湾当局 2004 年都给他发了平反证书,承认当年是错杀,这就说明,公道自在人心,蒋介石当年那句 “耻”,最后变成了打自己脸的巴掌。 想想这事儿就憋屈,一个在战场上扛过枪、流过血的抗日英雄,没倒在敌人的枪口下,反而死在了自己追随一辈子的 “校长” 手里,临死前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蒋介石批的那个 “耻” 字,现在看来就是个笑话,真正该觉得耻辱的,是那种为了一己私利就滥杀功臣的独裁者。 而李玉堂那句 “心有不甘”,喊出的是多少被时代裹挟、被冤杀的好人的委屈。 这事儿过去七十多年了,但不是没用,它明明白白告诉咱,谁真为国家好,谁在搞独裁害人,时间一长全看得清清楚楚,李玉堂的抗日功绩抹不掉,他的冤屈也终于被洗清,这就够了,公道可能会晚,但绝不会缺席。 参考信源:百度百科——李玉堂 漫谈国军︱方先觉与第十军:死守衡阳的是非成败——澎湃新闻

0 阅读:1

猜你喜欢

承影简史

承影简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