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从马来西亚大肆进口稀土,这一下吉隆坡真慌了。马来西亚部长火速重申出口禁令,因设备和人员都来自中国! 马来西亚贸易部长扎夫尔·阿齐兹也说了,虽说之前跟美国签了稀土协议,但接下来马来西亚还是会禁止稀土原材料出口。话锋一转他又提了,马来西亚更想让外国来投钱,顺便带来稀土开采和冶炼的技术,而不是只让自家当“原材料搬运工”。这话里暗指的是哪些国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要说日本从马来西亚“大肆进口”稀土,其实不是真的要抢资源,而是离不开马来西亚的加工环节。 就说日本双日公司吧,最近搞的稀土进口链条特别典型:他们从澳大利亚芒特韦尔德矿山挖出来的镝和铽,得先运到马来西亚做提纯,之后才能转到日本本土。 明明从中国直接买更便宜,他们偏要绕这么一大圈,结果稀土运到日本的价格,比从中国买贵了30%还多。即便成本涨成这样,日本还是硬要走这条线,说到底就是想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可马来西亚心里门儿清,自家的稀土加工能力根本经不住这么“折腾”——关丹冶炼分离厂是东南亚少有的有规模的产能,可厂里核心设备的维护,还有技术人员的支持,长期都得靠中国团队。 要是原材料一股脑全出口了,现有的加工体系说不定就“断粮”了,到时候反而错过产业链里能赚更多钱的机会,这亏本买卖谁愿意做? 吉隆坡慌归慌,心里对利润的账算得门清。稀土产业链里谁赚钱谁不赚钱,早就分得明明白白。 2025年前三个季度的数据摆着呢,上游原材料里的氧化镨钕,价格比年初涨了41%,就这一下,北方稀土、盛和资源这些企业,扣掉各种成本后的净利润,比去年同期分别涨了85.91%和166.31%。 可反观那些只做原材料出口的环节,利润空间被压得特别小,几乎没多少赚头。 马来西亚早年就吃过这亏,以前大量卖稀土原矿,到头来只拿到一点点钱,而掌握冶炼技术的国家却把大部分利润都赚走了。 现在日本想接着玩这套“拿资源换成品”的把戏,马来西亚肯定不乐意,重申出口禁令就是不想再走以前的老路。 再说说马来西亚和美国签的那协议,看着挺热闹,其实没多少实际用处,根本动摇不了马来西亚的核心想法。 之前特朗普政府在东盟峰会上跟马来西亚签了关键矿产协议,答应给马来西亚的棕榈油、橡胶这些商品减免关税,条件是马来西亚别限制对美国出口稀土。 可协议刚签完没多久,马来西亚就明确说要维持原矿出口禁令,这反差背后全是现实利益的考量。 美国本土虽然有芒廷帕斯矿恢复生产了,但冶炼分离的能力几乎没有,所有加工需求还得靠进口,根本没法给马来西亚提供技术支持。 再看中国,全球86%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都在咱们这儿,技术成熟度和产业配套能力,目前还没哪个国家能比。马来西亚想发展下游的精炼产业,想绕开中国根本不现实。 马来西亚这么看重技术,从产业链的实际数据里就能看明白。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做磁材的金力永磁,单靠新能源汽车这块的收入就有26.15亿元,而且他们境外市场的收入比去年同期涨了43.92%。 能有这竞争力,全靠冶炼技术的突破。可马来西亚现在的加工产能,也就只能做最基础的提纯,想生产那些能卖高价的稀土功能材料,现在还没这个本事。 所以扎夫尔·阿齐兹部长才会强调“鼓励技术投资”,其实就是想照着中国企业的路子走——北方稀土靠升级冶炼分离技术,前三个季度的产销量都创了历史新高;广晟有色更是凭着技术优势,直接从亏损变成盈利。这些实实在在的例子,让马来西亚清楚看到了技术能带来多大的价值。 其实中马在稀土上的合作早有铺垫,马来西亚心里早有谱,不是突然才想到中国的。之前中马双方谈着要一起建稀土精炼厂的关键时候,美国还想靠协议搅局,可吉隆坡心里明白自己要什么。 中国实施的稀土技术出口管制政策,反倒让有中国技术撑腰的马来西亚更有底气——毕竟全球能拿出全套冶炼设备,还能提供专业人员的国家,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 日本看似在马来西亚“大量进口”稀土,其实也就是在产业链里当个“搬运工”,真正的核心技术话语权,还牢牢握在有设备和人员优势的中国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