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割走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中国人记了一百多年,可今天,俄罗斯的油,中国的路;俄罗斯的气,中国的炉,钱不走美元,直接用人民币,结算率九成以上——这叫务实,不叫站队。 1858年《瑷珲条约》至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期间,沙俄割占中国150万平方公里领土,这段历史记忆深刻烙印于民族意识之中。 2025年8月,“北极木兰号”液化天然气船携俄罗斯天然气抵达中国,中俄能源贸易人民币结算率超九成,这组反差清晰表明:大国相处,需铭记历史,更需立足现实务实行事。 2025年8月31日,该船驶入广西北海港,装载着俄罗斯“北极LNG 2”项目首批出口液化天然气。此事蕴含三项关键信息,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其一,该项目是中俄共同应对美国制裁的成果——美国自2022年起便紧盯这一年产1980万吨的能源项目,通过多轮制裁试图阻挠项目推进,中国中石油、中海油直接入股并提供造船技术,推动项目于2025年顺利投产。 其二,运输船为我国自主建造,可抵御北极零下50摄氏度低温,该技术此前被西方封锁,如今不仅满足自用,更助力俄罗斯打通北极航线。 其三,船舶未走传统航道,经北极航线抵达,绕开美国可牵制的马六甲海峡,为中国能源安全构建双重保障。 可能有人会质疑:历史账是否无需清算?答案是必须清算,但清算需讲求方式。1969年珍宝岛冲突期间,中俄在边境陈兵百万,彼时无人能预料数十年后双方会成为能源领域的合作伙伴。 当年苏联要求我国偿还债务,我国以苹果、猪肉等物资抵债;如今俄罗斯向我国出口能源,主动提出采用人民币结算。这并非忘却历史,而是洞悉国际博弈的本质——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务实合作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核心路径。 能源合作的“硬数据”,正是务实合作的底气所在。西伯利亚力量一号管道自2020年投产以来,已向中国输气超1500亿立方米,2025年正处于扩能阶段,二号管道也已提上建设日程。原油贸易方面,俄罗斯连续三年位居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2025年前八个月对华出口量达7000万吨,较沙特阿拉伯多出1200万吨。 更关键的是结算方式的转变,2023年中俄能源人民币结算率刚过七成,2025年便攀升至九成以上。这一变化的意义在于:以往进口能源需先兑换美元,被美国赚取汇差,如今直接采用人民币结算,相当于绕开了美元霸权的中间盘剥。 2025年9月,特朗普政府试图联合沙特阿拉伯通过减产推高油价,俄罗斯随即加大对华原油出口量,有效遏制了油价上涨势头。这种默契的协同,其价值远超空泛的“战略合作”口号。 我国既从俄罗斯进口能源,也从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进口能源;既与俄罗斯开展军事演习,也与美国在气候治理、禁毒等领域保持合作。 历史教训充分印证了务实合作的重要性,晚清时期,清政府秉持“天朝上国”的傲慢心态,拒绝与列强开展务实合作,最终战败并被迫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民国时期,政权时而依附美国,时而依赖苏联,缺乏独立自主的核心立场,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当前局势已然不同,我国既铭记沙俄割占领土的历史,也明确俄罗斯是当前重要的合作伙伴;既与美国保持沟通协商,又坚决避免被其战略绑架。这种“不卑不亢、务实为本”的态度,正是大国应有的姿态。 一个细节值得关注:2025年普京访华前,指示俄央行提升人民币储备比例,从15%上调至22%,超过欧元储备占比。 这一举措背后,既有双方的战略互信,更有现实利益考量——中国是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2025年双边贸易额有望突破2500亿美元,采用人民币结算顺理成章。反观美国,一方面希望俄罗斯使用美元结算,另一方面持续对俄实施制裁,此举显然自相矛盾。 若未来中俄关系发生变化该如何?这正是务实合作的优势所在——能源管道铺设于地面,液化天然气船航行于海上,这些实体合作构成了坚实的利益绑定,而非依赖政治口号维系。 正如中美建交前,先通过“乒乓外交”搭建沟通桥梁,再推进贸易往来,利益深度绑定后,双边关系自然具备稳定性。 当前中俄合作遵循相同逻辑:俄罗斯出口能源,我国提供市场与技术支持;俄罗斯助力我国绕开外部制裁影响,我国协助俄罗斯打破美元垄断,这种基于利益的合作比任何盟约都更具稳定性。 150万平方公里的历史账,我们未曾忘却,但亦不会让历史羁绊现实发展的步伐。中俄能源合作九成采用人民币结算,并非“站队”,而是成熟理性的“利益共赢”;“北极木兰号”抵港,并非“结盟”,而是大国博弈中的“战略互济”。 在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国优先”、四处构建阵营的背景下,我国“不选边、重务实”的策略,正是大国博弈的高明之处——既坚守核心利益,又掌握战略主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