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以色列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以色列国防军开始没收军官的中国产公务用车。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1-07 17:19:30

11月3日,以色列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以色列国防军开始没收军官的中国产公务用车。报道称,这一决定是在安全部门发现“通过这些车辆的内置系统存在严重信息泄露或间谍活动风险”后做出的。 消息指出,部分中国产汽车配备了摄像头、麦克风和传感器,这些设备可能会向外部服务器传输信息,且有时无需经过驾驶员控制。   以军总参谋长直接下了回收命令,整个过程分阶段来。第一波先收那些干机密活儿、能接触到敏感安全信息的军官的车,这些人的中国产车是最优先要处理的。   跟着就明确了第二波的时间——到2026年第一季度末,要把所有军官的中国产车都收了,整个军官体系都得覆盖到。   这次要收的车数量和品牌都挺明确的。以军内部统计说,大概有700辆车会受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奇瑞的车。这些奇瑞车大多是瑞虎8型号,因为有七座,三年前以军特意采购来给有家庭的军官用,当时还是公务车的主力。   替换的车也定好了,主要用日本三菱的,等现在这些车的三年租赁期到了,接下来几个月里就换成三菱。   而且收车还不是以方限制中国汽车的唯一动作。在这之前,以色列国防军就已经有了限制——中国产汽车不让进军方基地,像茨里芬的吉迪恩军营这些核心军事设施,都已经开始执行这个禁令了。   以军还试过搞技术补救,给中国汽车的多媒体系统做“净化”,想切断信息传输的路,可最后还是以“没法完全排除收集数据的可能”为由,放弃了这个办法。   以色列说的“安全理由”其实漏洞挺明显的。以军内部有知情人私下里说,现在根本没有实锤证据证明中国汽车在主动偷数据,所有担心都是基于“万一发生”的猜想。所谓的“风险分析”,更多是靠主观推测。   有个前高级军官把矛头对准了智能汽车本身,说每辆中国产智能汽车都是“带轮子的计算机,有封闭操作系统还能无线连接”,说不定会在敏感设施旁边搞情报收集,可这话一直没实际案例能证明。   《今日以色列报》直接点破了——以军的行动明显受了美国和英国的影响,这两个国家之前就已经在敏感区域禁了中国汽车,等于给以色列做了个“榜样”。   以色列这操作其实挺矛盾的,有点“又想当又想立”的意思。最近一次大规模的公务车租赁招标里,以军方偷偷让竞标方把中国品牌排除掉,选的替代车型有捷克斯柯达、韩国起亚、德国欧宝这些,大概要1万辆车。而且以方还特意让租赁公司别把这个禁令说出去,主要是怕中方不高兴,影响两国的经济关系。   可讽刺的是,就算在推进禁令,以色列国防军在特拉维夫的“基里亚”总部还在用一些中国车——基地安保部门配的名爵电动车就没在回收名单里。   这个禁令已经显出代价了。以方选的替代车都是汽油车,不像之前的中国产车有混动也有纯电的。这么一改,跟以色列自己的绿色能源转型计划完全对着干,肯定会让油耗和空气污染的成本涨不少。   从市场情况看,中国车企现在在以色列市场占绝对优势——2025年前九个月,中国品牌占了以色列电动车市场81.5%的份额,卖了40351辆,其中比亚迪卖得最好,有7659辆,长安深蓝这些品牌也在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中国驻以色列大使肖军正直接说,以色列对中国电动车的指控根本没根据。他还强调,以方拿国家安全当借口,打压中国有竞争力的企业,这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规矩,这种“害别人也害自己”的决定,中方肯定不接受。   这话正好点中了以方操作的关键问题——拿没影的“罪名”搅和正常的生意往来。   更讽刺的是,以色列自己搞情报渗透的事儿早有前科。前摩萨德局长都公开承认过,以色列的情报机构用“被操控的设备”在全球搞监控,连美国公民都在监控范围内。   以色列国内有个叫NSOGroup的公司,开发的Pegasus间谍软件,在全球范围内被用来搞政治监控,这种技术其实完全能用到车载系统上。   再看中国车企,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做了这么久生意,从来没有过“数据泄露引发安全事件”的实锤案例,以色列的担心根本没事实支撑。   中方明确说了,为了维护中国企业的利益,不排除采取反制措施——像外交交涉、贸易管控、限制高科技合作这些,都有可能。对以色列来说,一边要靠中国市场推进新能源转型,一边又在安全问题上搞歧视性政策,这种矛盾的做法会不断消耗两国之间的信任。   说到底,没有证据的安全指控站不住脚,跟着别人站队搞政治操作,也遮不住经贸合作的本质逻辑。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