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在成为发达国家之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慢慢的去工业化。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业又苦,赚钱又少,那么想强留着工业,究竟有多难呢? 工业可不是光投入设备和招工人那么简单,2024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的利润还不如普通房东赚得稳,甚至有些行业像钢铁早就陷入亏损。 资本向来喜欢低风险高回报的地方,看到工业又苦又累,自然纷纷逃向金融、互联网那些更容易赚钱的行业,而工厂渐渐冷清下去。 德国一直是工业强国的样板,从汽车到化工,全都拿得出手。 但这一轮全球能源危机爆发,天然气价格飞涨,德国的化工厂首先撑不住停工,汽车厂家利润被不断挤压。眼瞅着生产线被迁往中国和东欧,本土只能望而兴叹,连链条都护不住了。 到了这一步,产业链问题彻底暴露出来。有个厂一搬家,零配件、模具这些配套小厂就跟着关停,整个供应体系连带瓦解。 美国想重新把制造业拉回来,才猛然发现国内连生产关键部件的小工厂都没了,哪怕砸下大把税收优惠,人力、原材料、基础技术全都找不到下落。 这种断层带来的麻烦,在全球疫情爆发的时候表现得最明显,发达国家有钱有技术,但生产线终究还是得指望他国,而中国反倒能够自保,产业不至于卡壳。 留住工业不光是嘴上说说,实打实要付出代价。各国政府绞尽脑汁,给企业发补贴、减税费,拼命挽留工厂。 可补贴就是个无底洞,短期或许见效,时间一长财政压力就露了底。如果说农业补贴还能撬动农民发展,工业方向上政府的努力往往被现实击退,最后大企业还是选择跑路。 有些人觉得只保住高科技高端制造就够了。可实际操作中,哪有高楼没地基的道理?芯片设计再厉害,厂子全跑到海外,遇到点麻烦,本土根本顶不住。 德国的汽车也是,利润哪里比得上卖软件赚钱,资本哪会多停留?更不用说能源危机和用工难题让原本就脆弱的工业体系雪上加霜。 在全球化和能源不稳定的大环境下,工业基地丢一次就很难捡回来。 发达国家这些年为眼前利益舍掉工厂,如今再回头,不仅补贴烧钱见不到效果,产业工人、工艺技术、供应链全成了短板。 全球劳动力结构变化太快,新生一代宁愿进写字楼,也不再愿意进厂车间,企业的“回家路”越走越不顺。 中国并没走上一条西方的老路,哪怕制造业利润低,一直坚持打牢基础,不轻易把核心链条往外推。经历了全球疫情和能源风波后,这条路虽然辛苦,安全感却更高。 虽然工业的活不好干,钱也不好赚,可一个国家只有把这块压舱石守住,才谈得上经济的稳和强。 过去选择快钱、走捷径,如今再想弥补,只会发现难上加难,步步是坎。哪个国家都丢不起自己的工业根,一旦动了这个基本盘,以后的“回头路”可不是说走就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