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政论家邱毅昨天发表了一篇文章引发了高度讨论,核心内容是:台北马场町纪念广场的统派秋祭活动,成为郑丽文上任国民党主席后的首个考验。过去国民党主席向来拒绝参加该活动,马英九任内虽年年参加二二八活动并流露悲情,仍未获二二八家属认可,且因骨子里反共,从不参加马场町纪念活动,将吴石等人视为 “匪谍”,认为当年枪决行为在政治上正确。 文章不长,但信息密度很高,尤其是历史层面的线索,需要理清楚背景,才能理解他想表达的重点。 这件事的起点是郑丽文即将出席一场在台北马场町纪念广场举行的秋祭。这不是一般的纪念活动,是统派团体主办的,性质特殊,牵扯到一个过去国民党非常忌讳碰触的议题:白色恐怖时期被处决的“匪谍”,比如吴石。 这类人物在传统国民党的叙述中,是“叛徒”,是“内奸”,是“共产党安插在国民党内部的间谍”,是必须被肃清的存在,而马场町,就是这些人被枪决的地方。 吴石一个老牌的国民党将军,后来成为中共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下党员。1950年被国民党情报系统破获后遭到枪决。 在台湾的统派眼中,他是为理想牺牲的烈士,是为了统一而被自己人杀掉的英雄,但在国民党、尤其是深蓝一派的眼中,他就是叛徒。 这个认知差异,是造成国民党长期在两岸议题上进退失据的重要原因。 马英九在担任党主席和台湾地区领导人时,从未参加过马场町的纪念活动。他的两岸路线虽然倾向缓和,但在意识形态上一直维持一个核心立场:反共。 马英九可以去大陆祭拜抗战烈士张自忠,可以在黄花岗前鞠躬致意,但他不会为吴石这样的人掉眼泪。因为他认为,吴石是共产党,是敌人,这种立场,是他从小接受的国民党教育,是他父亲那一代的核心信念,是他对历史的基本判断。 邱毅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文章,其实是在提醒,郑丽文的这个动作,是一个重大的路线选择。她愿意站在统派活动的现场,愿意去面对吴石这样的历史人物,愿意去承认那段国民党最不愿意提起的“肃清匪谍”历史,代表她可能正在尝试打破国民党过去几十年来在两岸问题上的意识形态束缚。 郑丽文参加马场町秋祭绝非易事。国民党内部派系、基层及深蓝群体对 “反共” 有着深厚情感,不少人家人先辈因对抗共产党流亡台湾,视共产党为仇敌,让他们接受国民党主席向吴石等致敬,无疑是挑战其底线。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马英九想维持反共立场,又想搞两岸和平交流,结果是两边都不讨好。民进党骂他亲中,深蓝骂他软弱。 最后一场二二八的活动,哭得再惨,家属也不买账,因为你没有真正面对那段历史。 如果郑丽文现在选择亲自出席秋祭,等于在对国民党过去的历史做一次调整。这种调整不是把历史抹掉,而是承认历史的复杂性。 吴石的身份是复杂的,是共产党,也是国民党自己人,更是体制内的人,结局却被当时的政治体制视为 “异己” 而牺牲的革命者。 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再用“匪谍”这种标签去定义这些人,已经无法说服多数台湾人,尤其是年轻世代。 邱毅其实早就看清这个问题,他过去虽然是蓝营出身,但对国民党的批评从来不客气。他知道国民党要活下去,不能再靠传统的反共叙述。要在台湾社会争取认同,就要对历史有新的诠释方式。 而这种转变,必须由重量级人物带头推动。如果郑丽文今天愿意站出来,愿意面对这个争议,愿意冒着被深蓝骂的风险去出席统派纪念活动,说明她对国民党的未来有一套自己的判断。 这也正是邱毅强调的重点。他说这场秋祭,是郑丽文上任后的第一个考验。 她要不要继续走马英九的那条中间路线?还是要尝试真正打破旧框架,探索一条以“融合”为目标的新方向?如果她只是为了出席而出席,讲一些场面话,那不会有任何意义,但如果她的致词能点出历史的矛盾,能承认国民党过去的错误,能提出一种包容而不是对立的两岸战略,那才是真正的突破。 现在国民党已经没有时间再内耗了,2025年的选举结果已经说明,一个失去路线感的政党,是无法赢得选民的。民进党靠着对抗中国的路线,在岛内维持基本盘。国民党如果还想靠守住“反共”这条底线来获取认同,只会越来越边缘化。 郑丽文要突破的,就是这个旧框架。 所以,郑丽文这次有没有准备好,没人知道。但如果她敢去,已经是一种态度。是否能从这个节点开始,推动国民党在两岸、历史认知、统独议题上找到新的语言,是她真正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