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说,要不是尼克松“释放”中国,在外交上破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现在也就不会

不负赋墨尘 2025-11-08 21:11:18

特朗普说,要不是尼克松“释放”中国,在外交上破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现在也就不会有这么大的麻烦,就不会有一个这么强大的对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这一历史事件对中美两国及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朗普提到的“释放中国”,似乎有些失之偏颇。要理解这次历史性会晤的背景,首先得看当时的国际环境。   在尼克松访华的那个时候,美国正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战争导致了军费暴涨,国内民众的反战情绪高涨,社会动荡不安。   而苏联在全球扩张的步伐更是让美国感到压力山大。美国急需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而中国恰恰能在此时成为制约苏联的一张王牌。为了打破苏联的封锁,美国选择与中国建立外交联系。   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边境对峙不断,外交几乎被西方国家孤立。   中国急需打开外交空间,争取发展机遇。中方渴望通过与美国的合作打破国际孤立局面,减少外部压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争取更多的战略空间。   因此,尼克松访问中国并不是单纯的“美国释放”中国,而是两国在全球大背景下作出的双向选择。尼克松是为了打破美国在国际上的困境,而中国则是为了打破孤立状态,彼此的需求促成了这次历史性会晤。   特朗普将中国的崛起归因于尼克松的“释放”,并称美国对中国过于“大方”,给了中国过多机会。这种说法,显然低估了中国自身的努力。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走上了市场化改革的道路,通过改革不断推动科技自主、教育普及、经济现代化。中国的崛起是由内而外的,是自我奋斗和内生动力的结果,而非美国的“栽培”或“释放”。   特别是在加入WTO后,中国的经济步伐加快,但这一切的根本动力来自中国的制度选择和民众的艰苦奋斗。   特朗普常常把中国加入WTO作为“美国的失误”,认为这导致了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   然而,制造业的衰退并不是因为全球化和中国的竞争,而是因为技术革新和自动化带来的变化。美国的制造业之所以流失,80%以上的原因在于技术替代和自动化,而非中国的低成本生产。   以美国汽车产业为例,过去30年,美国工厂的机器人使用率大幅提高,自动化程度增强,许多工作岗位已经被机器取代。因此,特朗普所说的“中国抢了美国的饭碗”并不成立。   特朗普在任期间,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贸易战,意图让中国“付出代价”。他加征关税的目的在于打击中国的经济,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场战斗并没有给中国带来预期的损害,反而让美国自身的经济面临压力。   特朗普加征的关税,并没有让中国企业承受更大的压力,反而是转嫁给了美国消费者。许多日常商品的价格因此上涨,普通美国家庭每年都要为此支付更多的费用,甚至超过千美元。   但是,这些关税并没有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反而加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   与此同时,美国的农民也遭遇了巨大的损失。原本依赖中国市场的美国农业出口大幅下降,转而寻找其他市场,但由于中国加强了与巴西、俄罗斯等国的合作,美国农产品的订单锐减。   虽然政府对农民提供了补贴,但这一举措并未解决根本问题。中国则借此机会加速了市场多元化,开辟了新的市场。   在特朗普的贸易战下,中国不仅加强了市场的多样化布局,同时也大力提升内需。中国通过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克服了贸易战带来的影响。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的市场逐渐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出口地。   特朗普之所以将中国的崛起归因于尼克松的“释放”,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动机。2025年是美国选举年,特朗普需要通过“甩锅”来获取选民支持。   美国的制造业空心化、贫富差距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实际上是美国几十年来政策的结果,但这些问题太过复杂,特朗普如果一一说明,难以有效吸引选民支持。因此,他通过“甩锅”给中国,将问题归咎于外部敌人,反而能更容易获得特定选民的支持。   不过,特朗普的这一策略并不被所有人接受。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更关注的是学贷、房价、医疗等问题,而对于“中国威胁论”兴趣正逐渐减少。特朗普的“甩锅外交”越来越不被年轻人认同。   特朗普的“释放中国”言论,显然曲解了历史。尼克松访华是一次中美之间的战略合作,而非单方面的“释放”。中国的崛起是由十四亿人几代人辛勤努力得来的,而非美国的“慷慨施舍”。特朗普的话不仅低估了中国的努力,也掩盖了美国自身深层次的问题。   中美关系的未来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现实认知的基础上,而不是通过政治话术将责任推给他人。特朗普的“甩锅”只会让美国的麻烦愈发复杂,因为任何国家的问题,最终都需要自我解决,而不是通过指责他国来掩盖自身的失误。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