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抓获了一个间谍,搜身时,志愿军战士在间谍身上一摸,脸色大变,不禁失声大叫:“他胸前有东西在动!” 丁公量这个人,1921年10月出生在浙江海县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接触进步思想。1936年他在舟山中学上学时,加入了救国团,那时候认识了不少中共老同志,比如王起,后来成了他的引路人。 1938年,他直接投身新四军,四个月后就入了党。从那开始,他的日子就跟情报工作绑在一起了。抗日时期,他当上反谍小队队长,主要干的事儿是清理内部叛徒、搜集日伪军情报、保障部队后勤。那些年,他带队搞了不少行动,比如一次在苏北地区,成功端掉一个日军情报点,缴获了不少文件和电台,帮助部队避开敌人的围剿。 解放战争打响后,他转到情报一线,参与过淮海战役的侦察任务,给主力部队提供敌军部署情报,让战斗顺利推进。1950年抗美援朝开战,他被派到第九兵团,当上政治保卫部部长,主要负责反间谍和情报防护。这职位可不轻松,每天面对的都是敌人的渗透和破坏,但他凭着多年的经验,总能化险为夷。 整个生涯,他没少立功,晚年回上海后,还在老干部局帮忙整理历史资料,直到2017年3月7日在华东医院因病去世,活了96岁高龄。他的故事,说白了就是普通人投身革命,用智慧守护国家的真实写照,没啥传奇色彩,但每一步都踩得实实在在。 话说1952年7月25日晚,美军情报局派了个特务叫朴北时,从飞机上空投到志愿军第九兵团控制的东海岸地区。这家伙的任务是伪装成当地老百姓,侦察志愿军的军事情报,顺便联络当地反动势力头子“张疯子”,打算里应外合搞破坏。结果,第二天晚上在万年德山一带,他就栽了。 志愿军战士把他抓回来,带到丁公量那儿审问。朴北时起初只交代了部分任务,比如侦察兵力啥的,但对为什么直接降落到军营附近闭口不谈。丁公量觉得不对劲,让战士搜身。结果一摸胸口,发现有东西在动,大家一开始怀疑是美军投放的细菌武器,因为那年头美军确实干过投放带病的虫子来散布疾病的事儿,杨得志司令员还专门下过情报警告。 丁公量戴上手套和面具,小心检查,从朴北时衣服拉链里掏出一只活鸽子。这鸽子不是普通的,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信鸽,脚上有个小装置:轻轻晃一下,如果变绿,就表示任务成功,美军会派更多人来支援;不变色,就意味着失败,他们就放弃计划。朴北时身上没带电台啥的,行李箱也干净,这让丁公量警觉起来,美军不可能犯这么低级错误,肯定有后手。 丁公量这人脑子转得快,他没急着处理朴北时,而是决定来个将计就计。先把鸽子脚上的记号改成“任务完成”的信号,然后放飞回去。这么一搞,美军情报局以为计划顺利,就放松警惕了。志愿军这边呢,加强了对东海岸的监视,命令部队一旦发现可疑人员,必须抓活口,装作啥都不知道。 果然,两个月后,1952年9月,美军上钩了,又派了七个探员空降到鹰嘴山附近。志愿军早有准备,刚落地就把他们围住,四个人当场被击毙,剩下三个抓活了。其中一个叫孙宪的,是朝鲜人,原来是士兵,被美军俘虏后因为会说中文,就被训练成间谍。 孙宪很快就招了,说这次来是为了在东海岸建情报网,帮美军准备“仁川之战”式的登陆行动。美军想从海上突袭,改变战场僵局,逼中朝军队让步。为此,他们需要先摸清志愿军的兵力分布和登陆点。孙宪还交出了通讯密码和钥匙啥的。 丁公量一看机会来了,向上级汇报后,得到批准,利用孙宪继续给美军发假情报。他挑了几个可靠的人,加上孙宪,组成个无线电小组,专门编造消息发回去。美军起初信了,1953年1月,让小组探志愿军第十五军团的动向。小组回话说“我们已经出发了”,其实是假的,顺便谎报志愿军大部队北移,这给志愿军从上甘岭转移阵地到东海岸争取了宝贵时间。 一个月后,美军准备总攻,又收到消息说上条情报是假的,志愿军已经在海岸建了坚固堡垒,中朝军队人数超过百万。这些消息真假掺半,让美军高层摸不着头脑,不敢轻举妄动。志愿军趁机在东海岸挖地道,强化防御,彻底打乱了美军的登陆计划。到1953年4月,美军终于放弃了这个作战方案,一场可能改变朝鲜战争走向的危机就这样化解了。 这个事件在志愿军情报史上挺有名的,丁公量靠着这个反间计,不仅保护了东海岸阵地,还间接影响了上甘岭和金城战役。在上甘岭战斗中,美军因为情报混乱,没能及时调整部署,联军吃了大亏。金城之战也是,志愿军痛击敌军,情报战功不可没。朴北时后来也为志愿军做事,提供了更多情报;孙宪他们投诚后,成了反间计的帮手。 整个过程,体现了志愿军在情报战上的智慧,美军那边花了大把钱训练的特务,结果全打了水漂。这事儿告诉咱们,战场上不光拼枪炮,脑子也得活络。丁公量没啥花里胡哨的手段,就靠观察细致和胆大心细,化解了危机。他的做法,在当时的环境下特别实用,因为美军情报系统先进,但志愿军用土办法反制,效果拔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