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

混沌于浮云 2025-11-08 23:42:47

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有王淦昌就够了,他是核武研究专家,即便我们离去也无妨。” 说起这个事,得从头捋捋背景。那时候中苏合作挺紧密,从1950年代初开始,苏联帮中国建了不少工业项目,包括核领域。1954年,苏联同意援助中国原子能开发,派来上千专家,带技术、设备,还帮建反应堆啥的。中国这边也派人去苏联学艺,王淦昌就是其中一员。他1907年生在江苏常熟,家里条件一般,但从小聪明,1929年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 那几年,他跟着叶企孙教授学,基础打得牢,发表过几篇论文,主要是原子物理方面的。1934年,他拿奖学金去德国柏林大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玻恩,专攻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花了好几年时间钻研,积累了不少经验。 回国后,王淦昌先在浙大教书,后来去北大,继续搞研究。1950年代,中国核计划启动,他自然成了骨干。1956年,他带队去苏联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那地方是国际合作的大本营,汇聚各国科学家。王淦昌在那儿干了四年,从研究员干到副所长,负责基本粒子研究。1959年,他领导的小组用泡室实验,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这在当时是重大突破,国际物理界都认可。这发现让苏联同行对他刮目相看,也为后来那个告诫埋下伏笔。 1960年,中苏关系凉了。起因是两国在国际问题上分歧大,苏联觉得中国太激进,怕核技术扩散,就在7月16日突然下令撤专家。到8月底,所有在华苏联专家都走了,一共1390人,带走大批资料,撕毁合同。这对中国的核项目打击不小,本来靠苏联援助建的原子弹计划,瞬间卡壳。核研究所一下子空了,设备没更新,数据不全,很多项目停摆。中国科学家得自力更生,从头摸索。 那个苏联专家的告诫,就在这背景下冒出来。据资料,王淦昌在杜布纳的表现太亮眼,苏联人知道他懂核武器核心技术,尤其粒子物理和爆炸物理。所以撤走时,有人私下说,中国有王淦昌在,核武研究不会崩。这话传开,鼓舞了中国团队。王淦昌本人1960年回国,本来想歇口气,结果马上投身原子弹研制。他化名王京,去青海基地,领导物理实验组。基地条件苦,物资短缺,但他组织大家测数据、算公式,攻克内爆技术难题。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背后王淦昌功劳大,他负责元件安装和实验验证。 王淦昌不光搞原子弹,还参与氢弹。1967年,中国氢弹爆炸,他又在其中出力。后来转激光聚变,提出激光打靶想法,推动中国在这领域赶上国际水平。他还带徒弟,邓稼先、李政道这些人,早年都受他指导,成了中国核界的中坚。王淦昌一生低调,1998年去世,国家给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这个事件得放中苏关系大框架看。1950年代末,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对华政策变味。1959年,苏联拒签核武器援助协议,1960年撤专家,这等于卡脖子。中国核计划起步晚,1955年才决定搞原子弹,靠苏联帮建铀矿、反应堆。可撤专家后,中国人硬扛下来,用四年时间爆弹,这速度惊人。王淦昌的角色关键,他从杜布纳带回知识,直接用在项目上。 翻资料,王淦昌在杜布纳不只发现粒子,还学了加速器技术,这对中国建自己的设备帮大忙。撤专家时,苏联带走蓝图,中国团队得重新设计。王淦昌鼓励大家从基础干起,测绘计算,堆积如山的手稿就是证据。他的方法接地气,不搞花里胡哨,就一步步推导公式,验证实验。 中国核武器发展史,王淦昌是顶梁柱之一。两弹一星工程,23位功臣,他排得上号。早年留学经验,让他视野广,回国后教书育人,影响几代人。比方邓稼先,是他学生,后来成原子弹之父。李政道虽去美国,但早年也听过他课。 1960年撤专家,不光核领域,整个中苏合作断崖。苏联撤人后,中国转向自研,核工业从零起步建体系。到1964年爆弹,证明中国人行。

0 阅读:32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