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年仅36岁的《大风车》主持人董浩因误食海鲜,送来医院,肝脏已经全部坏死,医生告知仅剩不到8天时间,他在床前对妻子说出这样一段话。 谁能想到,那位总在荧屏上笑着说“风车风车转转转”的董浩叔叔,竟在36岁那年,面对一顿家常饭,差点就永别了孩子们的世界?一盘海鲜下肚,肝脏瞬间崩盘,医生直摇头,只剩八天光景。他拉着妻子的手,吐露心声,那话像遗嘱,却也成了求生的火种。这故事,藏着多少普通人的生死一线? 那是1956年,董浩出生在海淀区一个艺术家庭。父亲董静山是知名画家,作品常在北京展出,家里到处是画卷和颜料味。董浩从小耳濡目染,拿着小笔在纸上乱涂,画些街头小景。谁知三年后,1959年,父亲突发心脏病走了,那年董浩才三岁。家里一下子没了顶梁柱,母亲张梅咬牙扛起一切。她白天给人缝衣服,晚上到饭馆刷碗,省吃俭用供儿子上学。董浩懂事,早早帮母亲干活,课余时间还爱画画唱歌,学校老师看他嗓子好,拉他进合唱队。 上小学时,董浩在北师大附小念书,声音清亮,唱起歌来全班跟着哼。转到北京三中,他多才多艺,不光画画,还爱表演。高考那年,他考进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1978年毕业。大学里,他拿过全国大学生绘画比赛一等奖,毕业后先去小学教美术,教孩子们调颜料、画风景。那些年,改革开放刚起步,董浩觉得光教书不够,想把艺术带到更多人面前。 1977年,董浩赶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招播音员,一千多人考,他凭独特嗓音脱颖而出,从此进电台当一级播音员。起初是兼职配音,1980年给《铁臂阿童木》配角,声音活泼,观众爱听。1986年,又配《米老鼠和唐老鸭》,一炮走红。他的声音像老朋友,配动画片时,总能抓住角色的神韵。电台工作稳了,董浩的生活也亮堂起来。八十年代中,他遇上张薇,两人结婚,生下女儿。那会儿女儿刚会走路,董浩下班回家,总逗她玩,家里笑声不断。母亲张梅起初有点担心,怕媳妇拖累儿子事业,可张薇勤快,帮着操持家务,渐渐一家和睦。 1989年,董浩调到中央电视台少儿部,开始主持节目。先是《天地之间》,后是《大风车》,1990年起正式上岗。节目里,他穿彩衣,领孩子们唱歌跳舞,教他们环保知识。风车转起来,北京胡同里的小孩、农村的娃娃,都围着电视机叫“董浩叔叔”。栏目火了,信件雪片飞来,董浩成了家喻户晓的“孩子王”。那时候,央视少儿节目正蓬勃发展,董浩的出现,让孩子们多了一个贴心伙伴。他不光主持,还画画、配音,多面手,深受欢迎。生活就这样顺风顺水,谁知1992年夏,一场意外砸下来。 那天,董浩一家从市场买了新鲜海鲜,想改善伙食。海鲜看着新鲜,谁料董浩吃后腹痛不止。起初以为小毛病,第二天去医院检查,医生脸色一变:急性甲肝,肝脏全坏死,毒素扩散快,最多八天。董浩躺在病床上,身上插管,身边是妻子张薇和七岁女儿。老母亲八十岁高龄,也赶来守着。医院是北京某三甲,医生直说,器官衰竭太急,常规治疗顶不住,得等肝源移植。可那年头,移植技术刚起步,匹配肝源难如登天。董浩知道情况后,没慌张,先安顿家人。 在病床边,董浩对张薇说:“你是个好妻子,我走了以后,你要好好照顾女儿,好好生活。”这话平平淡淡,却重如千斤。张薇听着,眼泪止不住,她摇头,说绝不离开。董浩还拉着领导的手,托付老母亲和幼女,求单位帮忙照顾。消息传开,电台同事、观众都急了。孩子们画风车寄来,节目组送花篮,医院上下动员资源。北京协和医院专家组赶来会诊,商量方案。董浩的病,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家齐心,盼他挺过来。 奇迹总在坚持中出现。没几天,匹配肝源到位,手术紧急进行。1992年底,董浩进了手术室,十多个小时后,医生出来报喜:移植成功。醒来时,他第一句问女儿怎么样。张薇守在床边,握着他手,说家里一切好。术后恢复期长,董浩在家躺了几个月,张薇日夜照顾,熬药喂饭。1993年,他重返央视,《大风车》继续转。声音虽弱了点,可那份亲切还在,孩子们一看他回来,欢呼声一片。节目组调整节奏,让他少录多歇,董浩感激地说,这是集体力量救了他。 这事过后,董浩更珍惜身体。定期复查,饮食清淡,海鲜碰都不碰。工作上,他继续主持《芝麻开门》等节目,退休前还带新人。2016年,四月正式从央视退休,那年他六十岁。退休后,董浩没闲着,投身书画,办画展,加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当理事。女儿长大,孙子出生,一家子围着老人转。张梅走得早,但董浩总念着母亲的苦。回想那年病榻,他说,幸亏医疗进步,幸亏大家帮忙。 董浩的故事,就是我们老百姓的缩影。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医疗从无到有,肝移植从稀罕到常态,这背后是国家投入大,医生们拼劲足。像董浩这样的文艺工作者,靠才华立足,也靠集体温暖过关。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少儿节目兴起,董浩赶上好时候,把快乐带给一代人。现在回看,他的声音还在老动画里转悠,提醒我们,生活得一步步来,遇到坎,得咬牙顶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