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

桃叔笑谈 2025-11-10 13:44:33

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照样出口,还越卖越多。这到底是大家忘了怕,还是日本搞了什么新路子? 2023年刚排核污水那阵仗确实唬人,新闻里天天是福岛港湾鱼铯含量超标的消息,短短一年里那片海域就查出44条超标鱼,当时别说进口了,连日本渔民自己都慌。 可两年过去风向变得离谱,日本海鲜出口不仅没崩,反倒有了抬头的架势,这背后哪是大家忘了怕,分明是日本把“公关套路”和“市场转移”玩得溜极了。 刚开始排海,日本政府就火速掏出了1007亿日元的支援包,包括800亿是现成基金,再追加207亿预备费,专门用来“修补形象”和开拓新市场。 这钱没白花,他们把原来主攻中国的出口线迅速掉头,盯上了东南亚这些对价格更敏感的市场,比如越南就成了扇贝的新接盘侠,2024年上半年日本对越南的扇贝出口直接暴涨7.9倍,硬生生把中国市场丢失的223亿日元扇贝订单,用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补了一部分回来。 不止越南,中东、东欧也成了他们的重点攻克对象,农林水产大臣坂本哲志亲自下场吆喝,把这些地方打造成了新的出口增长点,虽然整体没补上中国市场的窟窿,但至少看起来没那么狼狈。 更关键的是日本玩起了“信息障眼法”,把公关当生意做。外务省专门拍了多语种的宣传视频,先放英语版再推中文、韩语版,在YouTube上反复强调“处理水安全”,故意把核污染水和核电站正常排水混为一谈,自民党干事长甚至厚着脸皮指责“中国排放的处理水浓度更高”,这种颠倒黑白的说法居然还能骗到不少信息闭塞的受众。 他们还特别会挑数据说,只提氚含量“达标”,绝口不提水中还有数十种其他放射性核素,东京大学教授小豆川胜见连续12年的采样都显示放射性物质在持续泄漏,可这些关键信息全被日本政府压了下去,转而放大那些“第三方检测合格”的零星报告。 市场端的“障眼法”更隐蔽,他们搞起了“加工转移”的把戏。原来直接出口到中国的扇贝,现在先运到越南的加工厂,做成扇贝柱、扇贝丁再转销其他国家,包装上只标“越南加工”,绝口不提原料来自日本。 这种操作不仅绕开了部分进口限制,还借着东南亚的低成本加工优势压低了价格,对那些预算有限的进口商来说诱惑力不小。 同时他们还调整了出口品类,把容易被检测出问题的鲜活海鲜比例降低,转而增加深加工产品出口,比如把超标风险高的近海鱼做成鱼罐头、鱼糜制品,放射性物质被稀释后更难检出,普通消费者根本分不清来源。 还有个重要原因是舆论注意力被稀释了。2024年日本强震不断,3月福岛近海5.5级地震逼得排海紧急暂停,4月四国岛以西6.6级强震又让伊方核电站出了故障,加上东电接连爆出忘关阀门泄漏、工作人员被核污水溅射等事故,这些“天灾人祸”虽然暴露了排海的安全隐患,却也把“海鲜安全”的话题从热搜顶了下去。 国际上其他热点事件一冒头,当初铺天盖地的核污染报道就少了,普通消费者记不住那么多细节,只模糊记得“好像没听说出人命”,日本趁机把“没出事=安全”的逻辑偷换了概念。 他们还精准拿捏了不同市场的监管漏洞。虽然WTO终审支持韩国继续禁止进口福岛8县28种海鲜,但日本转头搞定了部分西方国家,欧盟和挪威、冰岛在2023年8月就放宽了限制,美国更是早早就松了口。 对那些监管宽松的国家,日本直接简化检测流程,用自家东电的检测报告当“通行证”,可东电的公信力早就碎了一地,他们2016年主动停了港湾鱼类监测,直到2022年发现逃出去的超标鱼才被迫恢复,这种“选择性监测”的报告根本站不住脚。 即便偶尔被查出问题,比如北海道鲑鱼籽2024年产量降了21%,他们也能甩锅给“气候原因”,绝不让人往核污染上联想。 最讽刺的是日本渔民的态度变化,政府给的补贴确实管用,原来激烈反对的渔业公司,后来要么沉默要么配合宣传,毕竟拿着500亿日元的维持基金,再闹下去等于砸自己饭碗。 而那些坚持反对的声音,比如民宿店主铃木幸永“不相信政府宣传”的吐槽,全被淹没在官方的公关浪潮里,国际社会很难听到真实的基层声音。 就这样,日本用金钱铺路,用信息造假,用市场转移,硬生生给核污染海鲜造出了一条“出口绿色通道”,表面看是大家不怕了,实则是被层层套路蒙住了眼睛。

0 阅读:0
桃叔笑谈

桃叔笑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