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央银行行长约阿希姆·纳格尔近日警告,如与中国贸易关系恶化,欧洲会采取“报复措施”。 纳格尔一开口,整个气氛就不一样。话里透着点火药味。大多数欧洲银行行长平日里温和低调,这次却突然高调表态。不少人一时搞不清,他到底是个人表态还是代表德国高层?是不是德国政府间发生了内部博弈?这种场景,以往常有,现在突发,这到底意欲何为?有点像故意扔下绊脚石,看谁踩了就倒霉。 其实德国近来动作频频。德国外长瓦德富尔最近突然取消原定访华行程,人还没到中国,就断然“说不见了”。理由有点含糊,说中国没安排足够会谈。讲真,这套说辞未免太随意,早就商量好的日程,难道真临时做不出来?背后是否与德国频频就台海问题发声有关?还是因中德之间某个敏感议题闹僵,“会谈理由”只是个挡箭牌? 瓦德富尔还没到中国,就对台海局势说了几句。口头上认一点中国政策,又不甘放手地加一句“不同意改变现状”。字面上很克制,事实上把关键点都碰了。中方底线明摆着,遇到这种“切香肠”,怎么可能不警觉?两国之间影响面不是一句“希望合作”能糊弄过去。 德国副总理和总理之后表示访华计划不变。言下之意,没有跟外长完全步调一致,是不是德国政府内部立场都没统一?也难说清楚。 中国方面表现得也有点耐心。德外长取消行程后几天,主动求对话。中国外长王毅没有绕圈子,直说一个中国原则不可动摇,只欢迎其访华,但要摆正立场。不像外界传言的那样强硬,但该说的话一件也没省。是不是中德关系还能回到正轨,不全看中方,德国愿不愿扭转旧思路才是关键。 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自己说完“报复”,下周还要随同德国副总理访华。这种反常操作,说得强硬,实际还是来谈合作。两面三刀?还是国内压力太大了,需要展示个强硬姿态?欧洲舆论场风头一时吃躁,德国商会又在喊要保护利益。这波联动,是筹码,其实也是障眼法。 欧洲产业链本身高度依赖中国。汽车、日化、半导体、机械制造,一旦中国收紧关键原材料出口或中间品供给,动辄数亿欧元的生产线都有可能被卡断。是不是欧洲真的能轻松找到替代?拿稀土做筹码其实不需要,实际中关键环节随时可能成为制约点。纳格尔所谓的报复,不就是厉声喝斥,但大概率雷声大雨点小。 荷兰政府之前试图将安世半导体总部“夺回”,示强一阵,结果是“自讨苦吃”,中国在供应链里根本不是说踢就能踢。荷兰愣是把自己弄得里外不是人。欧洲其他国家看到这类案例真的没吸取教训吗?德国是否还要继续拿“强硬”当资本?如果面对现实,这种策略真能争到实际利益?还是被国内选民裹挟,被迫表态?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嵌入深度,一直是双方最难破解的依赖点。德国高层其实清楚,能源危机后,欧洲工业重心就没那么稳了。全球权力格局变了,只是有官员还没认清。是不是嘴强硬一些就能掩饰产业短板或者谈判弱势,未必。 也有人说,德国对华策略一向务实,这次不过是谈判前“虚张声势”,不见得真敢报复。可经济数据摆那里,德国工商业的头疼谁来解决?难不成还真等中国反击? 再说,德国这几年经济增长明显降温。俄罗斯天然气没了,能源成本增高,制造业承压,跟2018年根本不是一个量级。欧洲国与国之间利益微妙变化,德国这样的“火车头”会不会逐渐变成“拖车”?纳格尔们是否还在用旧思路谈新问题? 中国这边确实不一样了。军工、科技、工业体系逐渐强壮,对外部风吹草动“无可无不可”,但也不会主动回击,更多是适度留白。难道这不是最有韧性的应对? 德国副总理此行会不会按大家预期成行,是继续硬碰硬,还是缓慢修补关系,现在不好定论。很多细节还没公开,能否形成新共识,双方博弈还没到尾声。 到底谁更需要谁?谁在喊话中多些底气?这场对话最后会不会不欢而散?也许读者心里各有答案。 你怎么看德国这种外交“套路”?下步会爆出啥新花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