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不再让中国转让高铁技术,起初越南觉得各国都会抢着来修他们的高铁,所以想来一个 “一桃杀三士”,让几个国家斗来斗去,然后越南坐收渔翁之利。但是越南跑遍了全球,发现根本没人搭理他,就很是尴尬。 邻国印尼由中国承建的雅万高铁已运送旅客超过1200万人次,越南那条贯穿南北、规划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梦,却在二十余年的等待中仍停在图纸上。 这条被寄予“国运”厚望的铁路,既是越南现代化雄心的象征,也是其在财力、外交与主权三重困境中挣扎的缩影。 越南高铁的梦想有多宏大,其面临的现实枷锁就有多沉重。国家层面的愿景,是告别时速仅50公里的法国殖民时期米轨铁路,将河内到胡志明市超过30小时的颠簸旅程,压缩至6小时以内。 这不仅是交通效率的革命,更被视为重塑经济版图的关键一步。 然而,这一蓝图从诞生之初就与现实严重脱节。项目预算已攀升至惊人的670亿美元,对于一个人均GDP不足5000美元的国家而言,这无疑是天文数字。 更棘手的是项目执行的巨大阻力,全线需要征用超过1万公顷土地,安置逾12万民众,这对任何国家的治理能力都是巨大考验。 越南迟缓的官僚审批体系弊端尽显,在日本承建的胡志明市地铁项目中,该体系所潜藏的系统性风险暴露无遗。 此项目已因审批问题被拖延长达五年之久。尽管总理要求2026年底完成拆迁,但至今前期手续仍未理顺。梦想的翅膀,尚未展开便被沉重的现实所束缚。 面对资金与技术的短板,越南曾试图在中、日、韩之间纵横捭阖,谋求最大利益。然而,这场博弈最终因对国际合作的根本性误读,而演变成一场尴尬的局面。 越南未能认识到,高铁合作并非简单的商业采购,而是涉及产业链深度捆绑的复杂战略伙伴关系。 在这场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因越南的策略而选择退避。日本曾是越南的首选,其2010年报出的558.5亿美元天价方案被越南国会否决,加之其国内对海外项目亏损的担忧,早已意兴阑珊。 中国作为报价低三至四成且能实现铁路网无缝对接的最务实选项,却因越南根深蒂固的历史芥蒂与地缘政治焦虑而被拒之门外。 越南的反复无常,最终也消磨了中方的耐心。被引入以增加筹码的韩国,虽表现积极,但其有限的海外建设经验与技术储备,使其难以成为可靠的建设者。 越南非但没有获得主动,反而因其摇摆不定的姿态,失去了潜在伙伴的信任。 项目停滞最深层的原因,在于越南难以调和的主权困境。 它处于一种矛盾境地,一方面对外国顶尖技术有着迫切渴求,冀望借此提升自身;另一方面却又深陷担忧,极度恐惧在这一过程中丧失战略自主权。 这一矛盾集中体现在其提出的“100%技术转让”这一核心诉求上,要求外国公司必须与本国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并全盘交出核心技术。 对于任何以技术为国家竞争力的国家而言,这都是无法接受的条件。这一困境在对华关系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越南近期宣布不再寻求中国技术转让,在没有找到任何可行替代方案的情况下,这一决定只会导致项目进一步延期。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无论越南如何在地缘政治上疏远中国,未来的高铁都几乎必然采用1435毫米的国际标准轨。 这意味着,在最基础的物理设施层面,它终将与庞大的中国高铁网络实现兼容。这种技术标准上的必然,恰恰揭示了越南试图在基础设施上与邻国切割的徒劳。 从2000年构想至今,越南高铁的故事已成为一个关于雄心、误判与蹉跎的现代寓言。 它警示着所有追求快速发展的国家,宏大的国家项目不仅需要雄心壮志,更需要与之匹配的财政现实主义、成熟稳健的外交手腕,以及在技术合作与国家主权之间寻求平衡的政治智慧。 当梦想被困在图纸上,那1541公里的规划线路,比现实中颠簸30小时的旧火车更加漫长和煎熬。 参考资料:2024-12/01-00:16:11——来源:新华网——越南国会批准投资北南高铁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