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乌克兰和北约才看透,俄罗斯最后的希望在东方,其“向东转”已不是可能,

丁香空结雨中愁 2025-11-10 20:56:36

直到现在乌克兰和北约才看透,俄罗斯最后的希望在东方,其 “向东转” 已不是可能,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俄罗斯当下的核心考量,早已不是冲突持续多久,而是失去东方伙伴的支撑,经济与安全防线能否稳固。 中方始终保持中立立场,这种务实合作姿态,正是俄罗斯抗住外部压力的关键所在。 西方试图通过贸易封锁遏制俄罗斯,却低估了中俄经贸合作的韧性与深度。 2025 年 10 月,俄罗斯首批 4 吨黑麦粉运抵中国,这一订单标志着两国农业合作从原粮出口向精深加工领域延伸。 俄罗斯对华农产品出口正逐步摆脱 “原料依赖”,黑麦粉等加工品附加值较原粮提升超 30%,契合中国市场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粮食贸易的双向平衡特征愈发明显,中国对俄粮食出口占比已提升至双边农产品贸易的 22%,形成互补格局。 能源合作的 “去美元化” 进程在 2025 年加速推进。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数据显示,2025 年以来用人民币结算的俄罗斯石油交易量同比暴增 230%。 这种结算货币的切换并非政策强制,而是市场自发选择,俄罗斯能源企业更倾向于接受人民币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建设按计划推进,2025 年四季度已完成哈萨克斯坦段 120 公里管道铺设,预计 2026 年实现通气。 金融领域的基础设施互联成果显著。 中俄已实现 CIPS 支付系统与俄罗斯 SPFS 系统的深度对接,跨境清算兼容率达 95% 以上。 2025 年 11 月俄罗斯总理访华期间,两国宣布将扩大金融合作范围,新增大宗商品期货跨境结算试点。 人民币在俄罗斯市场的接受度持续提升,莫斯科交易所人民币交易量已超过美元,成为仅次于卢布的第二大交易货币,民间人民币账户开户量同比增长 40%。 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多边合作正形成合力。 2025 年天津峰会上,上合组织官宣成立开发银行,首期注册资本达 1000 亿美元,重点支持能源、基建项目。 依托中欧班列构建的粮食运输走廊已投入运营,10 月通过该走廊出口的俄罗斯小麦达 80 万吨,主要销往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 科技领域的协同创新成果落地,中俄联合研发的极地科考设备已交付使用,参与两国高校联盟的院校数量增至 630 所,年度交流人次突破 5 万。 中俄贸易的结构优化在边境口岸数据中清晰体现。 2025 年三季度,满洲里口岸对俄进出口货运量达 720 万吨,同比增长 12.3%,贸易值 510 亿元,同比增长 8.7%。 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显著提升,中国对俄出口的汽车电子部件增长 35%,俄罗斯对华出口的航空钛材增长 200%,达 4627 吨。 二手车出口成为新增长点,前三季度满洲里口岸出口量达 1200 台,贸易额突破 5 亿元,较去年全年增长 60%。 西方阵营的内部分歧在 2025 年愈发公开化。 10 月召开的乌克兰防务联络小组会议上,西方盟友虽达成 10 亿美元援乌协议,但内部争议明显。 瑞典宣布 2026 至 2027 年提供 80 亿美元安全援助,而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仅承诺维持现有援助规模,未追加新资金。 波兰因 150 万乌克兰难民带来的财政压力,已减少对乌非军事援助 30%,匈牙利则明确表示不会参与新的对乌制裁措施。 美国的对乌政策摇摆加剧了西方阵营的裂痕。 特朗普提出的 “和平计划” 引发欧洲强烈反弹,德国国防部长公开表示该计划 “忽视乌克兰主权”。 欧洲能源自主进程缓慢,匈牙利 60% 的原油仍依赖俄罗斯 “友谊” 管道,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私下与俄保持能源沟通,不愿彻底切断合作。 这种利益分化导致援乌力度呈现 “表面加码、实际缩水” 的特点,10 月对乌军事援助到账率仅为承诺额的 65%。 俄罗斯 “向东转” 已形成完整的合作生态。 从能源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到农业加工的产业链融合,从金融系统的自主互联到上合组织的多边支撑,东方市场为俄罗斯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空间。 这种合作并非单向依赖,而是基于利益互补的双向赋能,中国获得了稳定的能源与原材料供应,俄罗斯则实现了市场多元化与经济结构优化。 国际格局的演变趋势愈发清晰。 务实合作远比阵营对抗更具可持续性,中俄及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协作,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新路径。 西方试图通过制裁制造对立的做法,反而加速了多元合作网络的形成。 信源:直到现在乌克兰和北约才看透了,其实俄罗斯最后的希望是中国——搜狐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丁香空结雨中愁

丁香空结雨中愁

丁香空结雨中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