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11月11日电 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中国正在制定向美国供应稀土金属的简化机制,以保障稀土金属不会流向美国的军事企业。 2021年。当时中国工信部首次对外透露正在制定《稀土管理条例》,明确提出要规范稀土出口市场。 彼时美国正加速推进“稀土独立计划”,拜登政府宣布投资1.2亿美元扶持本土稀土开采,但现实很快泼来冷水:美国至今未掌握高纯度稀土分离技术,而这项技术恰恰是中国企业通过三十年积累形成的专利壁垒。 更棘手的是,稀土开采产生的放射性废料处理成本高昂,美国环保组织多次抗议相关项目,导致德克萨斯州、怀俄明州多个矿场建设停滞。 转机出现在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突然发布第61号和62号公告,宣布对稀土全产业链技术实施出口管制。这份公告的精妙之处在于“双轨制设计”:境内禁止任何组织向境外输出开采、冶炼、磁材制造等核心技术;境外则要求所有含中国成分的稀土产品,无论是否在第三国加工,均需获得中方许可才能进入国际市场。 这一政策直接戳中美国软肋——美军F-35战斗机单机需消耗417公斤稀土材料,每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稀土用量更高达4.2吨,而美国目前唯一能稳定供应的轻稀土矿,其分离技术仍依赖中国专利授权。 面对中国“技术锁喉”,美国政府陷入两难。2025年9月,五角大楼内部评估文件显示,重建完整稀土产业链至少需要十年时间,且成本将是现有中国供应链的三倍。 这种困境在10月2日达到顶点:当《华尔街日报》披露美国正通过情报系统协助乌克兰打击俄罗斯能源设施时,中国同步收紧稀土技术出口,导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被迫暂停三条F-35生产线。这种“资源-技术-地缘”的三重联动,迫使美国开始重新评估对华策略。 在此背景下,《华尔街日报》最新报道的“简化供应机制”浮出水面。据消息人士透露,中方提出的方案包含三重保障:建立白名单制度,仅允许通用电气、特斯拉等民用企业申请采购,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每批次稀土金属从开采到加工的全流程数据实时上传监管平台。 要求美方承诺不将相关材料转售给军事承包商,这种“技术管控+精准供应”的模式,既保留了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话语权,又为民用领域合作留下空间。 美国的反应耐人寻味。白宫发言人虽未正面回应,但五角大楼已悄悄调整稀土采购策略——2025年第三季度,美国从越南进口的稀土氧化物同比增加240%,但检测发现其中83%的样品仍含有中国技术痕迹。 这种“曲线进口”的尴尬,凸显出全球稀土市场对中国技术的深度依赖。更值得关注的是,欧盟此时突然宣布暂停格陵兰岛稀土开发计划,转而寻求与中国成立联合实验室,这种战略转向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 这场博弈的深层逻辑,早已超越简单的贸易争端。当中国用十年时间将稀土从“资源出口”升级为“技术标准输出”,全球产业链正在形成新规则:没有中国参与的稀土供应链,要么成本高企,要么存在合规风险。正如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报告所指出的:“中国正在用稀土重新定义21世纪的工业文明。” 目前,中国商务部尚未对《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作出官方回应,但10月公布的《稀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已明确将“防止战略资源军事化”列为首要原则。 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最终将走向技术封锁还是合作共赢?或许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李明江的评论:“当资源变成规则,竞争就进入了新维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