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优秀了 乌克兰总司令正式宣布 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召开会议,讨论无人机系统的发展进展与未来计划。 大家别小看这场军事会议,它背后折射的是俄乌战场当下最核心的攻防逻辑——无人机早已从辅助侦察工具,变成了左右战线走向的关键力量。乌克兰此刻聚焦无人机发展,本质上是在不对称战争中找破局的关键,每一项进展和计划都直接关系到前线的伤亡成本与作战主动权。 从实际战场表现来看,乌克兰的无人机作战体系已形成规模。总统泽连斯基11月初披露,仅10月一个月,乌军无人机就直接造成俄军约2.5万名士兵死亡,且每一个战果都有视频证据佐证,这也是冲突爆发以来俄军单月损失的最高纪录。 装备方面,乌军形成了“本土+外援”的混搭阵容:土耳其的TB2无人机作战半径150公里,可搭载4枚激光制导炸弹,专门打击俄军装甲车辆和防空系统;美国援助的“弹簧刀600”型,能精准猎杀坦克和电子战设备,曾成功摧毁顿巴斯战场的俄军“居民”电子战系统;本土研发的“惩罚者”无人机体积小巧,航程45公里,可深入敌后打击补给线,返航后5到7分钟就能完成维修再出动。 民用无人机也发挥了大作用,乌克兰国防部已采购8200架大疆Mavic系列,主要用于侦察和炮兵校正,成为前线班组的“标配装备”。 但战场对抗永远是“矛利盾必坚”。俄军的反制手段正在快速升级,不仅给“铠甲-S1”防空系统换装了48枚微型导弹,专门针对低成本无人机,还大范围部署电子战系统,经常干扰乌军无人机的导航信号。此前俄乌爆发的大规模无人机互袭中,俄军凭借电子干扰和防空火力,实现了50%的拦截率,让乌军部分无人机因信号中断而“迷路”坠毁。 更关键的是,乌军无人机的核心技术依赖外部支持,无论是“弹簧刀”的制导组件,还是TB2的飞控系统,都需要从西方获取,而民用无人机的军事使用还面临出口管控限制,这些都成为制约其持续发展的现实难题。 这次总司令召开会议,核心必然是围绕“补短板、提战力”。一方面要巩固现有成果,扩大无人机集群作战规模——此前乌军曾出动近百架无人机,分9个小组精准袭击俄本土9座关键设施,这种“蜂群战术”未来可能会成为常态; 另一方面要解决现实困境,要么争取西方更稳定的零部件供应,要么加快本土研发,比如提升RAM-2自杀式无人机的量产能力,这款本土机型打击精度达1米,曾成功击毁俄军“黄蜂”防空系统。 说到底,乌克兰深耕无人机领域,是用低成本手段消耗俄军的装备和人员优势。这次会议讨论的“未来计划”,大概率会聚焦更难被探测的微型无人机和自主协同技术,让无人机在复杂对抗环境中更具生存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