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有位35岁的张先生,最近因为朋友圈总没人点赞,被诊断出抑郁症。这事听着像

夏日朗晴 2025-11-13 23:08:04

江苏淮安有位35岁的张先生,最近因为朋友圈总没人点赞,被诊断出抑郁症。这事听着像段子,但背后藏着太多当代人的生存困境。他每天下班后不是放松,而是反复翻看白天发的朋友圈,盯着点赞数像等高考成绩。消息没回、动态没赞,就心慌手抖,甚至影响工作状态——这哪是社交焦虑,分明是现代人的“数字生存危机”。 医生把锅甩给了他的成长环境:父母管教严得像军训教官,情感支持少得可怜。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像长期缺水的植物,特别渴望外界的肯定。朋友圈的点赞,在他眼里不是虚拟的“小红心”,而是“我是否值得被爱”的判决书。心理学里有个“自我呈现理论”,说人会在社交平台精心包装人设,点赞就是观众给的“好评返现”。可当好评迟迟不来,人就会陷入“我是不是演砸了”的自我怀疑。 这事儿绝不是个例。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追踪了1.6万名青少年,发现点赞减少时,他们的情绪波动比成年人剧烈得多。就像小孩没拿到糖会大哭,成年人的“数字糖”没了,也会躲在被窝里掉眼泪。更扎心的是,这种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越没人点赞,越要发更多动态求关注,结果越刷手机越焦虑,最后连自己是谁都忘了。 说到底,朋友圈早就不是单纯的社交工具了。它成了现代人的“社会认同考场”,点赞数是成绩单,评论区是老师评语。可问题是,这道题的评分标准太模糊——有人随手点个赞是礼貌,有人认真评论是真心,但算法不会告诉你这些区别。我们像被关在数字玻璃缸里的金鱼,拼命摆尾只为吸引路人的目光,却忘了自己本来就会发光。 张先生的医生给了个特别实在的建议:接受自己的敏感特质,别总跟点赞较劲。这话听着像鸡汤,但确实戳中了要害。真正的自信不该建立在虚拟的“小红心”上,而是来自“我今天又学会了一道菜”“我帮同事解决了难题”这些真实的成就感。就像有人说的:“把朋友圈当日记本写,别当KPI考。” 其实换个角度想,没人点赞未必是坏事。它可能是在提醒你:该关掉手机,去约朋友吃顿火锅,或者给爸妈打个电话了。毕竟,真实世界的拥抱比屏幕里的点赞温暖一万倍。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也想起自己某条精心编辑的朋友圈?下次发动态前,不妨先问问自己:这条内容是让我更快乐,还是更焦虑?如果答案是后者,或许该按下删除键了。你最近有因为社交平台焦虑过吗?来评论区聊聊你的“数字生存”故事吧。 (案例来源:荔枝新闻)

0 阅读:21

猜你喜欢

夏日朗晴

夏日朗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