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奥委会主席巴赫这个老头子这次来中国的目的不纯,不就是想让中国再次申办奥运会吗?把主意打到大湾区上了,夏季奥运会已经成为了一个让很多国家嫌弃的赛事,因为要举办一次奥运会的花费那可是巨大的,要修建非常多的基础设施,还有投入非常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撑。 办一届奥运会,砸进去的真金白银能把一个中等国家的财政压得喘不过气。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就给全世界上了生动一课,1976年的奥运会让这座城市直接背上了10多亿美元的巨债,当地纳税人不得不缴纳专门的“奥运特别税”,一交就是20年,直到2006年才还清这笔为了15天赛事欠下的烂账,这也被后世称为“蒙特利尔陷阱”,成了所有想申办奥运城市的前车之鉴。 可就算有这样的教训,后续的主办国依然没能逃过超支的魔咒。 2004年雅典奥运会,希腊政府投入了30多亿欧元修建了30多个场馆,当时确实靠着惊艳的开幕式赚足了面子,但赛事一结束,这些场馆就成了甩不掉的累赘,绝大多数处于闲置状态,每年光维护费就得1亿欧元。 当年的主体育场因为多年缺乏必要维护,金属结构疲劳、顶篷出现严重安全问题,最终在2023年被紧急关闭,曾经的奥运地标沦为安全隐患,这波操作简直是花钱买罪受。 到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情况更是雪上加霜。巴西人一开始预算46亿美元办赛,结果实际花费飙到了131亿美元,超支近2倍,光一条服务奥运的地铁线就花了29.8亿美元。 赛事结束后,里约州政府直接陷入财政危机,拖欠在职公务员和退休人员的工资,那些为奥运新建的场馆大多被废弃,奥林匹克公园只能偶尔办点小型活动,性价比低到离谱。 而2020年东京奥运会(实际2021年举办)更是把“烧钱”二字演绎到了极致,官方公布亏损96亿美元,可美联社爆料实际总成本高达250亿美元,除了少量私人资助,其余全靠日本政府兜底,相当于纳税人集体为这场赛事买单,当时日本民众的不满情绪此起彼伏,这样的负面效应谁看了不犯怵。 可现在各国都学精了,算明白了这笔经济账:办奥运的投入是天文数字,收益却寥寥无几,还得承担后续一系列麻烦。 就说2024年巴黎奥运会,一开始布达佩斯、汉堡、罗马都有申办意向,结果汉堡搞了次公投,民众清一色反对,大家不想把血汗钱砸在奥运这种短期活动上;罗马则是政府财政扛不住,知道自己掏不起这笔巨款,干脆早早退出;布达佩斯也因为民众抗议声太大,只能放弃。 最后国际奥委会实在没辙,只能把2024年和2028年两届奥运会打包塞给了巴黎和洛杉矶,这哪是申办,分明是硬派任务。 到了2032年奥运会,更是连竞争都没有了,直接分给了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因为压根没几个城市愿意主动报名,国际奥委会只能主动上门“求着”人家办。 而且现在的观众对奥运会的热情也大不如前,电视转播收入增长乏力,赞助商也变得谨慎,想靠门票和赞助收回成本难如登天,这就让举办奥运会彻底变成了“赔本赚吆喝”的买卖,甚至连吆喝都赚不到,还得挨民众骂。 国际奥委会显然也清楚这一点,所以才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毕竟中国办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时算是少数能实现盈利的案例,而且中国有足够的基建能力和财力支撑这样的大型赛事。 巴赫这次来,说白了就是想让中国当“接盘侠”,大湾区在2024年经济总量达14.79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面积创造全国1/9经济总量,跻身全球湾区第一梯队。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登顶全球,高新技术产业与外贸韧性强劲。交通上“一小时生活圈”成型,跨城通勤超128万人,港珠澳大桥、城际铁路织密网络,跨境数据、金融等要素流动顺畅,城市协同发展动能十足。 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城市联动性强,自然就成了他重点游说的目标。 就算大湾区发展好,有现成的场地,但是后期还需要改造,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比赛过后的场地也不能荒废,这就需要大量的钱财来维护,怎么都不划算。 其他国家都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了态度,大家都不想为了一场15天的赛事,让纳税人背上沉重的负担,更不想让大量场馆变成闲置的“白象工程”。 现在的奥运会早就不是衡量城市实力的勋章,而是考验财政智慧的陷阱,那些曾经抢着申办的城市现在都清醒了,只有国际奥委会还在抱着过去的幻想,想找个有实力、有情怀的国家接下这个烂摊子,而中国大湾区到底要不要接这个烫手山芋,明眼人心里都有杆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