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北京一男子骑摩托上五环,被交警拦下后,男子竟然崩溃大哭:警官,我妈没了!我要看我妈去!我不是故意的我着急!交警听到这话后,到了嘴边的批评立马咽回去,并下意识收回了警棍,询问道:“回哪?” 男子:“通州” 交警:“走什么路线” 男子:“我走的五环到京津高速!” 交警:稍等一下,我给你通报一下! 男子姓赵,今年三十六岁,在房山一家建材市场开货车拉货,母亲独居在通州的老旧小区。当天中午他刚卸完一车瓷砖,口袋里的手机就急促地响起来,是社区网格员打来的,说邻居发现他母亲倒在阳台,急救人员赶到时已经没了生命体征。 挂了电话他浑身发软,建材市场离通州四十多公里,正值午间车流高峰,打车软件排队到一百多号,身边只有平时拉货代步的摩托车。他脑子一片空白,顾不上想五环禁摩的规定,翻身上车就往通州冲。 交警拿着对讲机快步走到路边,手指按着通话键语速飞快:“指挥中心,五环主路K18处,有摩托车驾驶员亲属离世,急需前往通州,计划经京津高速通行,请求沿途各岗亭予以放行,注意引导避让。” 对讲机里传来明确回应后,他转过身走向还在抹眼泪的男子,语气缓和了许多:“路线我跟指挥中心报过了,京津高速入口那边会有同事示意你怎么走,路上别慌,注意安全。” 男子点点头,想开口说谢谢却哽咽着发不出声,脚刚踩上踏板又停住,从口袋里摸出皱巴巴的驾驶证递过去:“警官,我知道闯禁行不对,等我处理完我妈的事,回来接受处罚。” 交警把驾驶证推回他手里,轻轻拍了下他的肩膀:“先去见老人最后一面,处罚的事以后再说。”这话让男子再也忍不住,眼泪砸在摩托车的油箱上,几秒钟后他拧动车把,引擎声里带着哭腔往前方驶去。 这位交警在岗六年,处理过不少摩托闯禁行的案子。有的驾驶员故意用贴纸遮挡号牌,有的闯禁行被查还强词夺理,他从没手软过,该罚款罚款,该记分记分。 但这天他没提一句处罚的话,他清楚北京交管部门早有规定,有证据证明救助危难或紧急避险造成的交通违法,可不予处罚,男子的情况完全符合这条规定。更重要的是,他见过太多生离死别,知道“见最后一面”这几个字对一个子女的分量。 男子的摩托车一路向南,过了五环互通桥,果然看到高速入口的交警抬手示意他优先通行。风从耳边刮过,他想起上周还给母亲打电话,说要带她去吃她最爱吃的酱肘子,母亲在电话里笑,说等他忙完这阵再说。 现在这个约定永远兑现不了了,他越想越难受,却不敢放慢速度,他怕晚一步连母亲的遗容都见不上。 其实在北京的交通执法里,这样的柔性处置并不少见。不是法规有弹性,而是执法者心里装着人情。那些刻板的条款背后,本就藏着维护民生的初衷,遇到特殊情况灵活变通,恰恰是法规温度的体现。要是机械执法,当场扣车罚款,看似守了规矩,却会凉了人心,更违背了执法为民的根本。 男子最终顺利赶到了通州的小区,社区工作人员和殡仪馆的人已经在门口等他。他没来得及回头看一眼来时的路,但他记住了那位交警收回警棍的动作,记住了对讲机里那句“予以放行”。这些细节会留在他心里,让他明白规则之外,总有一份体谅在。 法律从来不是冰冷的条文,它的刚性需要人性的柔性来滋养。交警的举动没有突破法规底线,反而让公众看到了执法的温度与尺度。这种平衡,既维护了交通秩序,又传递了社会善意,这才是执法该有的样子。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